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期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方案、间歇性血液透析方案的具体内容、应用效果。方法:抽取研究对象在临床检查后,确诊为“马兜铃酸肾病”,在电脑随机法下,对其分组,名称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病例数总计68,患者入院时间开始于2019年7月,结束于2021年7月,而后提供临床治疗,具体方案为:间歇性血液透析(对照组,n=34例)、连续性肾脏替代(观察组,n=34例),对比2组最终疗效。结果:尿素氮、血肌酐,并发症发生率中,对观察组予以评测,数据相较对照组,观察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低,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不仅在其肾功能改善方面,有较好作用,而且能够有效降低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可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到2023年9月期间选择70例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较死亡率和病情好转率、治疗前后治疗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相对对照组明显下降,病情好转率相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指标包括BUN、Scr、HR三项,各项指标在治疗前的组间比较中没有差异,在治疗后呈现差异,观察组BUN、Scr、HR指标相对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都可以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两者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有效性更高,相关治疗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好,所以更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重症急性肾衰患者采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录的62例行肾脏替代疗法重症急性肾衰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计算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均等分为31例对照组、31例实验组,依次开展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指标:①不良反应发生率、②ICU住院时间、③护理满意度。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实验组指标数值远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急性肾衰患者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配合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人32例进行调查分析,并将本次参选的32例病人进行分组对比,本次研究中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例,其中对照组的病人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的肾功能恢复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分比较不存在可比性(P>0.05);实验组病人治疗后的APACHEⅡ分相比于对照组更低,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在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人治疗中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并能够提高病人的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硫酸黏菌素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从本课题组前期临床注册研究,即硫酸黏菌素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中,收集接受硫酸黏菌素治疗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将患者分为CRRT组和非CRRT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等)、一般资料(感染病原菌及部位、稳态谷浓度、稳态峰浓度、临床有效率,28 d全因病死率等)以及不良事件(肾功能损伤、神经症状、皮肤色素沉着等)。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CRRT组22例,非CRRT组68例。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硫酸黏菌素剂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CRRT组相比,CRRT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更高〔APACHEⅡ(分):21.77±8.26比18.01±6.34,P<0.05;SOFA(分):8.5(7.8,11.0)比6.0(4.0,9.0),P<0.01〕,血肌酐水平更高〔μmol/L:162.0(119.5,210.5)比72.0(52.0,117.0),P<0.01〕。②血药浓度:CRRT组与非CRRT组患者稳态谷浓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mg/L:0.58±0.30比0.64±0.25,P=0.328),稳态峰浓度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mg/L:1.02±0.37比1.18±0.45,P=0.133)。③临床疗效:CRRT组与非CRRT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15/22)比80.9%(55/68),P=0.213〕。④安全性:仅非CRRT组患者中有2例(2.9%)发生急性肾损伤;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结论CRRT对硫酸黏菌素药物的消除影响较小。对于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TDM)是有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急性肾衰竭治疗时,探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操作步骤、实施效果。方法:电脑随机法指导下,将本研究活动中被诊断为“重症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分组,具体包括:对照组、实验组,以上患者共62例样本,抽取时间介于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其中,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为对照组提供,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为实验组提供,每组31例样本,比较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VS对照组,测定数据高,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有确切效果,显著表现在:减轻患者疾病症状,改善各项指标,提高总有效率方面,可大力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种加温干预方法在重症医学科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重症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以Prismaflex机器自带加温装置)、改良方案A组(加用螺旋缠绕式加温装置)、改良方案B组(加用3M Bair Hugger温毯机)和改良方案C组(加用3M血液升温仪加热置换液)各30例。连续监测上机后12 h患者肛温、额头皮温和CRRT动静脉端的温度波动情况,记录低体温、体温过高发生率和最大体温波动幅度△。结果上机后3组的最高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分别为(37.20 ± 0.23)、(37.15 ± 0.35)、(37.16 ± 0.24)℃,(37.21 ± 0.35)、(37.15 ± 0.31)、(37.19 ± 0.23)℃和(36.49 ± 0.52)、(36.36 ± 0.46)、(36.68 ± 0.22)℃,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高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B组患者CRRT静脉端最高温度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7~4.559,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最低肛温分别为(36.85 ± 0.31)、(36.75 ± 0.35)、(36.96 ± 0.21)℃,3组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低温度分别为(36.81 ± 0.32)、(36.65 ± 0.31)、(36.99 ± 0.20)℃和(36.34 ± 0.41)、(36.20 ± 0.42)、(36.30 ± 0.28)℃,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低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B组患者肛温和CRRT动脉端最低温度明显低于改良方案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2~6.194,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肛温波动分别为(0.34 ± 0.11)、(0.38 ± 0.15)、(0.26 ± 0.11)℃,3组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波动分别为(0.30 ± 0.14)、(0.35 ± 0.23)、(0.22 ± 0.14)℃和(0.33 ± 0.16)、(0.39 ± 0.23)、(0.26 ± 0.09)℃,改良方案A、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波动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改良方案A、B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波动均明显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88~4.741,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RBC波动分别为(0.11 ± 0.07)、(0.11 ± 0.06)、(0.09 ± 0.06)℃,3组CRRT△Fib波动分别为(0.83 ± 0.32)、(0.84 ± 0.28)、(0.60 ± 0.31)℃,相关性分析提示改良方案C组与△CRRT静脉端温度相关性最高(r=-0.558,P<0.01)。结论通过对比CRRT上机前后核心温度、体表温度、血液温度及体温波动的,得出在Prismaflex机器自带加温装置的基础上,利用3M血液升温仪加热置换液,此方法在预防CRRT相关体温丢失方面的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种加温干预方法在重症医学科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重症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以Prismaflex机器自带加温装置)、改良方案A组(加用螺旋缠绕式加温装置)、改良方案B组(加用3M Bair Hugger温毯机)和改良方案C组(加用3M血液升温仪加热置换液)各30例。连续监测上机后12 h患者肛温、额头皮温和CRRT动静脉端的温度波动情况,记录低体温、体温过高发生率和最大体温波动幅度△。结果上机后3组的最高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分别为(37.20 ± 0.23)、(37.15 ± 0.35)、(37.16 ± 0.24)℃,(37.21 ± 0.35)、(37.15 ± 0.31)、(37.19 ± 0.23)℃和(36.49 ± 0.52)、(36.36 ± 0.46)、(36.68 ± 0.22)℃,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高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B组患者CRRT静脉端最高温度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7~4.559,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最低肛温分别为(36.85 ± 0.31)、(36.75 ± 0.35)、(36.96 ± 0.21)℃,3组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低温度分别为(36.81 ± 0.32)、(36.65 ± 0.31)、(36.99 ± 0.20)℃和(36.34 ± 0.41)、(36.20 ± 0.42)、(36.30 ± 0.28)℃,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最低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改良方案A组和改良方案B组患者肛温和CRRT动脉端最低温度明显低于改良方案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32~6.194,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肛温波动分别为(0.34 ± 0.11)、(0.38 ± 0.15)、(0.26 ± 0.11)℃,3组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波动分别为(0.30 ± 0.14)、(0.35 ± 0.23)、(0.22 ± 0.14)℃和(0.33 ± 0.16)、(0.39 ± 0.23)、(0.26 ± 0.09)℃,改良方案A、C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波动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改良方案A、B组患者肛温、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温度波动均明显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88~4.741,P<0.05或0.01)。上机后改良方案A、B、C组的△RBC波动分别为(0.11 ± 0.07)、(0.11 ± 0.06)、(0.09 ± 0.06)℃,3组CRRT△Fib波动分别为(0.83 ± 0.32)、(0.84 ± 0.28)、(0.60 ± 0.31)℃,相关性分析提示改良方案C组与△CRRT静脉端温度相关性最高(r=-0.558,P<0.01)。结论通过对比CRRT上机前后核心温度、体表温度、血液温度及体温波动的,得出在Prismaflex机器自带加温装置的基础上,利用3M血液升温仪加热置换液,此方法在预防CRRT相关体温丢失方面的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并联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患者,设定不同的抗凝目标,比较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4年12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联CRRT和ECMO治疗患者40名,根据抗凝目标分为两组(A组ACT180~200s,B组ACT200~220s)。对两组间抗凝效果(ECMO管道血栓开始形成时间、膜肺和CRRT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患者并发症(下肢血栓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ECMO管道血栓形成时间较B组短(33.11±7.45hVS46.67±12.30h,P<0.05)。A组CRRT管道使用时间较B组短(24.13±10.09hVS49.63±28.77h,P<0.05)。两组均无ECMO管道堵塞。A组7例并发伤口出血,而B组10例伤口出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RRT与ECMO并联支持治疗患者,ACT目标在180~220秒间,ECMO、CRRT均能顺利运转。在权衡患者出血风险,适当延长ACT时间,有利于延长CRRT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