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去年从一书的引言中,见到一段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大多是前辈曾经作过的;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也大多为前人所思想--而且我们的思想和作为未必比前人更好."

  • 标签: 思想解放文 文说起 梁启超思想解放
  • 简介:1870至1914年间,"文明"曾经是美国外交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和核心概念。美国人的文明观念最早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同时也来自于美国建国历程的长期积淀。在包括国际仲裁、排华,以及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等事件中,这种文明观念都影响和塑造了美国的外交思想

  • 标签: 外交思想 野蛮人 流行词汇 马汉 外交史 墨西哥人
  • 简介: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于汉代,并发展成为中国人把握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基本思维模式,汉代知识阶层多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也不例外。董仲舒公羊学、家学传承及接受《易》学是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学术渊源;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史记》五帝系统的构建、"八书"的内容体系和德政思想;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实质是推崇政治正统论、史学循环论及五德终始说。

  • 标签: 司马迁 阴阳五行 公羊学 《易》学 五帝 五德终始说
  • 简介: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但在公共事务领域却往往扮演着凝聚地方力量、形成地方舆论、承担地方事务的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功过格”实践来改变人心、重整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涉入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文认为清代以降针对“证人社”的某些批评指责未免片面失实,那种将明亡原因归咎于心学末流之“清谈”的观点,也不符合“证人社”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重新评估“证人社”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 标签: 证人社 绍兴府 迁善改过 功过格 人谱 刘蕺山
  • 简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在整理、研究、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真知灼见与亲身实践。

  • 标签: 任继愈 传统文化 古籍整理思想 中华大藏经 中华大典
  • 简介: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 标签: 生态文化 孔子思想 中国 内心情感 孔子学说 人格塑造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想当年,刘邓大军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横渡长江、进军大西南,邓小平的英名可谓如雷贯耳,响彻中华大地.也就在那风云激荡、炮火硝烟的年代里,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兼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在一次会议报告中,点到了大别山区岳西的"杀人"事件,并引发了他反右防"左"的思考.

  • 标签: 岳西事件 邓小平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原根据地
  • 简介: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 标签: 孙中山 地方自治 民主政治
  • 简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有关科学发展观和人学理论的几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得到较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术界对其形成的哲学基础、内容、特点和意义,尤其是对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和价值理念等诸方面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不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之处。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学思想 综述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较战前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从重史料转变为辩证地看待史料与史观的关系,由重“求真”到尝试求真与致用二者的结合;打破了在古史研究中只“破坏”的原则,开始整理古史系统;其重视通俗读物的思想也发展到了寻求专门研究和普及学术结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使顾颉刚的史学思想更为开阔、丰富和成熟了。

  • 标签: 顾颉刚 抗日战争 史学思想
  • 简介:国人有关何心隐生平的研究,至今仍不得不推容肇祖早年所着《何心隐及其思想》一文为最详尽。1936年他在《大公报》史地周刊发表《何心隐冤死事考》,次年1937年他又写了《何心隐及其思想》。1959年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隐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容肇祖在该集序中说,“1936年我从论明先生处借钞(爨桐集)”,

  • 标签: 何心隐 思想特质 社会活动 《大公报》 1937年 1959年
  • 简介: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和姊妹学科,二者因缘颇深。六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是后世经史之学的共同源头,其本身就具有亦经亦史的特点。至两汉,经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史学也随着司马迁撰《史记》而成就了“一家之言”,并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了经史分离。但由于两汉史学具有浓厚的崇经意识,在当时,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史著仍被认为是经的“注脚”,是解经之书。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认识上还是经史未分。

  • 标签: 史学思想 经史 关系论 中国 教授 《史记》
  • 简介: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曾对中国史学大加称赞,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①'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②但西方人在称赞中国历史典籍丰富的同时,一般对中国的史学思想评价较低,认为'中国人的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理论探讨',史学思想贫乏等。时下不少国内学者也有类似的言论。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西方及国内学界对已有的史学思想研究成果注意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我们对史学

  • 标签: 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 祺先 继续不断 思想史研究 历史哲学
  • 简介:中国古代王朝体制缘何延续不绝?这是一个令中外学者探讨不休的问题。在以色列汉学家尤锐看来,在这一机制创立之前,它已经先期被展望、规划出来了。尤锐教授认为,战国诸子思想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关联密切。这一研究,从另一角度提升了战国诸子思想的意义。

  • 标签: 汉学家尤锐 战国思想 大一统
  • 简介:战略思想史是一门年轻的现代学科。战略探究是自古至今所有国家的国务家和战略家的永恒使命,也是政治学家和战略学家的经久主业,但人们对于战略理论的梳理,或战略思想史及其演进的系统考察,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相对于战略研究具有的当下的社会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战略思想史这个"行业"却既不时髦也不繁荣,"从业"人员只能依照其个人兴趣和一定意义上的学术自觉或使命感而勉力前行。

  • 标签: 学术界 战争与和平 中译本 军事思想史 出版社
  • 简介: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但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不够,在深入系统方面也有待提高。

  • 标签: 王维 亦官亦隐 道家思想 隐逸诗歌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