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估热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作用,以期寻找最优的固定辅助装置,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方法选取60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热塑体模组(n=30)和热塑体模+真空垫组(n=30),两组患者均在放疗第一周每天1次,此后每周进行1次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实时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灰度配准,计算出当前患者在X、Y、Z轴方向的误差。结果在治疗第1、第2周,热塑体模+真空垫组患者X轴误差绝对值均明显小于热塑体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3、第4周两组X轴误差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Y轴和Z轴误差绝对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热塑体模+真空垫组X轴上的误差不断升高,而热塑体模组X轴上误差不断降低。结论热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有助于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矢高和双矢高设计的角膜屈光矫治(CRT)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伴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配戴CRT角膜塑形镜的8~14岁患儿48例48眼,根据患儿监护人意愿,将患儿分为双矢高组和单矢高组各24例24眼,分别配戴双矢高CRT角膜塑形镜和单矢高CRT角膜塑形镜。随访1年,比较2个组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裸眼视力、偏心量、眼轴年增长量和角膜点染发生率。结果戴镜后1周和1个月双矢高组裸眼视力优于单矢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时间点2个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矢高组各观察时间点光学中心偏离视轴量大于双矢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整体上随时间变化偏心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301,P=0.074)。单矢高组偏心主要表现在水平方向。双矢高组和单矢高组眼轴年增长中位数分别为0.12(0.10,0.45)mm和0.14(0.10,0.46)mm,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双矢高组角膜Ⅲ~Ⅳ级点染率为4.2%(1/24),明显低于单矢高组的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0,P=0.049)。结论对于近视伴角膜散光患者,双矢高CRT角膜塑形镜较单矢高CRT角膜塑形镜表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护患联动模式护理降低角膜塑形镜对眼表损伤的发生的临床研究及效果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门诊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8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期间的不同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2022年1月-2022年6月)与护患联动组2022年7月-2022年12月,每组64例。2组患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知识宣教、心理护理、角膜塑形镜佩戴与保养等基础护理措施。护患联动组:实施护患联动模式:实行多元化宣教;完善优化教导流程和注意事项;规范洗镜方法和洗镜时期;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干眼症状;规范镜片消毒环节;规范镜片检查方法。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眼表损伤发生率。护患联动组患者泪膜异常、睑板腺异常、结膜异常、角膜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实践表明,护患联动模式护理能够充分发挥护士的角色作用,有助于护患双方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继而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用于下面部颊、颏、颈部区域塑形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诊所对要求年轻化美容就医者2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采用下面颊部、下颌缘、颏下颈区精细吸脂,用双极侵入射频设备——EMBRACE RF(钻石精雕)facetite面部手具射频皮下收紧皮肤,耳屏前至耳后隐蔽小切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浅层剥离,折叠收紧悬吊。去除多余皮肤同时多层次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瘢痕隐蔽轻微、皮肤紧致、上提效果明显、口角囊袋消失或减轻、下颌缘轮廓清晰、颈颌角清晰显现、颈部显现修长形态、下颏臃肿得到显著改善,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2例有效果但患者自觉未达预期效果,6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后满意。1次手术满意24例,满意率92.3%。结论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颊、颏、颈区塑形年轻化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蔽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的相关性。结果戴镜后12个月时失访6例,25例儿童(50只眼)纳入研究。总角膜和角膜前表面直径3.0和6.0 mm范围内,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均大于对侧眼(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角膜上方距中央2.0和2.5 mm处、下方距中央2.5 mm处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大于对侧眼(t=-2.06,-2.07,-2.42;P=0.05,0.049,0.023),但双眼角膜水平方向(角膜鼻侧和颞侧)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14(0.08,0.20)mm,显著小于对侧眼的0.18(0.14,0.35)mm(Z=-3.21,P=0.001),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从基线的0.40(0.34,0.54)mm减小为0.33(0.24,0.54)mm(Z=-3.21,P=0.001)。角膜前表面直径3.0 mm范围内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以及角膜前表面直径6.0 mm范围内彗差的增加量,均与眼轴长度增加量呈负相关(r=-0.493,-0.606,-0.500,-0.307;P<0.05);而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无显著相关(r=-0.092,-0.104,-0.230,-0.061;P>0.05)。结论配戴OK镜后12个月,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减小,与近视度数较高眼的角膜高阶像差(尤其是彗差)的增加量大于对侧眼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68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组(体膜组,42例)和乳腺托架组(托架组,26例)。在患者的第1、6、11、16、21次治疗摆位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记录放疗摆位的时间。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分布比例、摆位时间,计算出各自的MPTV外放值,并分析多种因素对体膜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42例体膜组扫描210次,26例托架组扫描130次。体膜组和托架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2±2.01)和(2.38±1.92) mm、(3.29±2.46)和(3.88±2.76) mm、(3.47±2.29)和(4.11±3.15) mm,其中两组在AP和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2.16,P<0.05); 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 3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高,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 P<0.05);当AP和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5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低,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29, P<0.05)。体膜组的摆位时间较短,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RL、AP、SI方向体膜组计算的MPTV值均小于托架组。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方式对高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会造成AP和(或)SI方向的摆位误差偏大。其中,SI方向<60岁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高龄患者(≥ 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 AP和SI方向BMI<24 kg/m2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BMI≥ 24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P<0.05); AP方向治疗时间>2周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的患者(治疗时间≤ 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放疗时应用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可以降低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缩短摆位时间。对于≥ 60岁、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要关注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以保证放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和分析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安全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来我视光中心接受检查治疗的100例近视儿童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让其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患者的依从性、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00例儿童的试戴成功率为98%,在配戴一周之后,其裸眼视力从之前的0.14±0.07上升为0.95±0.05,升高较为显著。儿童在配戴1到12月角膜塑形镜之后,其裸眼视力基本稳定,并在配戴一周之后的角膜前表面垂直曲率以及水平曲率与配戴之前相比明显降低。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热塑头肩模单用或联合使用头颈肩真空垫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HFS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9年间54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并行HFSRT患者,热塑头肩模固定24例(单模组),热塑头肩模+真空垫固定30例(联合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在线图像配准,记录疗前分次间误差及疗后分次内误差,治疗过程中应用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误差,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各方向误差差异。结果全组患者分次间7.0%~15.4%的水平误差≥3mm,7.0%~12.6%旋转误差≥2°;单模组比联合组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1.035±1.180)mm∶(1.512±0.955)mm, P=0.009],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665°±0.582°∶0.921°±0.682°,P=0.021)。全组患者分次内误差为0%~0.7%的水平误差>1mm,无旋转误差≥1°;联合组比单模组左右和前后方向水平误差小[(0.047±0.212)mm∶(0.246±0.474)mm, P=0.004)和(0.023±0.152)mm∶(0.140±0.350)mm,P=0.020],矢状位旋转误差也小(0.091°±0.090°∶0.181°±0.210°,P=0.001)。光学表面监测数据印证了上述结果。结论热塑头肩模±头颈肩真空垫固定可达到脑转移瘤HFSRT的精度要求,但需配合在线图像配准及六维床体位校正,联合组的分次内固定效果更好。光学表面监测分次内运动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摆位方式对放射治疗的颈段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影响。方法:根据体位固定方式不同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64例颈段食管癌患者为两组。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方案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74例148眼,对照组37例74眼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组37例74眼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瞳孔直径大于对照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效果确切,改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成人腹股沟疝行编网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式的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为治疗组行编网式无张力疝修补术,B组30例为对照组行疝环填充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两组的手术以及术后恢复、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及切口异物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均无疝气复发。结论编网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均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前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后者,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了自创3M编带的固定法在改善胸外科管道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心胸外科2020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52),对照组为2020年7月-12月间使用弹力胶布高举平台法固定管道的患者,研究组为2021年1月-6月间使用自创3M编带固定法固定管道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2021年1月起,针对胸外科患者管道护理的安全性,统一运用了自创3M编带的固定法固定管道。结果:研究组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5.77%较对照组(20.8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劈开夹心植骨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骨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骨劈开引导沟。采用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骨,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骨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骨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骨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骨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塑化根管再通治疗牙髓疾病时,联合应用Resosolv溶塑液和TF镍钛锉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行塑化根管再通治疗牙髓疾病的患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参照组经C形先锋锉以及Resosolv溶塑液疏通塑化根管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Resosolv溶塑液和TF镍钛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再通率84.6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塑化根管再通治疗牙髓疾病时,联合应用Resosolv溶塑液和TF镍钛锉治疗能够提高根管再通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