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7.20±1.0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9±1.12)岁。试验组患儿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面罩吸氧治疗。记录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2)和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试验组心率、呼吸频率比对照组低[(114.54±13.32)次/min比(146.39±15.05)次/min、(35.15±4.12)次/min比(44.61±4.34)次/min,均P<0.05]。试验组PaCO2比对照组低[(46.18±4.03)mmHg(1 mmHg=0.133 kPa)比(52.20±5.17)mmHg,P<0.05],SaO2、PaO2比对照组高[(91.52±3.38)%比(86.31±3.61)%、(73.42±5.29)mmHg比(64.27±5.33)mmHg,均P<0.05]。试验组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25.46±5.11)h比(33.96±6.08)h、(4.16±1.05)h比(6.88±1.20)h、(26.49±7.18)h比(44.67±8.71)h,均P<0.05]。结论与给予面罩吸氧相比,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肺功能可以提高患儿氧合能力,减轻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儿病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监护室收治的12例老年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IABP组(8例)和ECMO组(4例)。分析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应用、离院时存活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ECMO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32.8±5.7)%低于IABP组(42.2±7.8)%(t=2.122,P<0.05)。IABP组和ECMO组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4例(50.0%)比4例(100.0)、抗生素3例(37.5%)比4例(100.0%)、多烯磷脂酰胆碱4例(50.0%)比4例(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186、5.716、4.186,均P<0.05);从入监护室到置入IABP和ECMO的时间为(11.4±9.0)h比(8.3±6.5)h,辅助时间为(107.1±50.3)h比(140.5±65.0)h;经历紧急体外心肺复苏术分别为37.5%(3/8)、75.0%(3/4),离院时存活率均为75.0%(6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下肢缺血及栓塞、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CMO组发生感染和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IABP组(P<0.05)。结论IABP或ECMO辅助均能为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尽早主动应用ECMO效果好于被迫使用,ECMO并发症发生较IABP更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联合膈肌超声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8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前行自主呼吸实验(SBT),SBT通过后使用床旁超声进行肺和膈肌功能评估,记录患者的肺部超声评分(LUS),膈肌功能如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分数(DTF)。撤机拔管后分撤机成功组(71例)和撤机失败组(15例),通过比较2组的LUS、DTee、DTF的差异,寻找预测撤机相关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危险因素在SBT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建立多指标组合模型以提高预测准确性。结果撤机成功组SBT后LUS低于撤机失败组,而DTe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BT后LUS增加(OR=0.636,P=0.005)、DTee变薄(OR=1.881,P=0.037)、DTF下降(OR=1.558,P=0.017)为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LUS、DTee和DTF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AUC值分别为0.823、0.847、0.897,三者结合的AUC=0.963。结论机械通气患者SBT后LUS增加、DTee变薄、DTF下降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一的LUS、DTee、DTF评估方法相比,三者联合对预测撤机是否成功有更好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ung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PMV)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降低相关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中未被证实。本研究旨在确定PARDS中应用LPMV策略是否与临床预后改善有关。设计这项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的试点研究为LPMV策略实施前后对比设计。每日筛查所有PICU入院患儿中满足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ALICC)标准者并入组。对象PARDS患儿。干预LPMV策略包括峰压、潮气量、呼气末压力与吸入氧浓度合值、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收集并比较策略组(n=63)和非策略组(n=69)PARDS前7天的呼吸机和血气数据。策略实施后,中位潮气量[6.4(5.4,7.8) vs.6.0(4.8,7.3)ml/kg;P=0.005],动脉血氧分压[78.1(67.0,94.6)vs.74.5(5 9.2,91.1)mmHg;P=0.001]和氧饱和度[97(95,99)vs.96(94,98)%;P=0.007]降低,呼气末压力[8(7,9)vs.8(8,10)cmH2O;P=0.00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4.9(38.8,53.1)vs.46.4(39.4,56.7)mmHg;P=0.033]升高,与肺保护措施一致。两组病死率[10/63(15.9%)vs.18/69(26.1%);P=0.152],脱离呼吸机天数[16.0(2.0,23.0)vs.19.0(0.0,23.0);P=0.697]和PICU外天数[13.0(0.0,21.0)vs.16.0(0.0,22.0);P=0.233]无差异.校正疾病严重度,器官功能障碍和氧合指数后,LPMV策略与病死率降低相关[校正风险比0.37(95%CI 0.16,0.88)]。结论PARDS中实施LPMV策略改善了LPMV策略依从性,并可能改善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隆德概念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隆德概念进行治疗,根据病情两组患者连续治疗7~14 d,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部感染第1、3、7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气管切开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90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VAP第1天及第3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P第7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气管切开率、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随访90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隆德概念并未增加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切开率,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结果刺激组中15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OSAH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管理流程。方法通过翻译和回译,确定中文版管理流程初稿。2018年1—4月,根据研究目的从苏州、无锡等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高校机构和医疗机构遴选专家12名,采用德尔菲法对初稿进行3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OSAHS患者CPAP治疗管理流程。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意见集中程度分别采用咨询问卷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协调系数、条目的重要性评分表示。结果3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1;第1轮、第2轮和第3轮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10,0~0.10和0~0.08;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56,0.170和0.167(χ2值分别为18.667、20.345和20.000;P<0.05);第1轮咨询各条目重要性均数为4.75~5.00,标准差为0~0.45,第2轮咨询各条目重要性均数为4.75~5.00,标准差为0~0.45,第3轮咨询各条目重要性均数为4.83~5.00,标准差为0~0.39。OSAHS患者CPAP治疗管理流程为期1个月,包括睡眠监测报告的充分解读、CPAP使用初始训练、试验治疗和购买设备、试验治疗总结4个部分。结论在ONE MONTH TRIAL基础上构建的OSAHS患者CPAP治疗管理流程,经专家咨询结果可靠,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均较高,能为临床医护人员规范管理OSAHS患者的CPAP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血气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7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中、重度OSAHS成年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30~65(47.24±10.28)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7.94±3.43)kg/m2;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7名,女13名,年龄29~69(51.28±10.58)岁,BMI为(26.98±2.70)kg/m2。监测病例组CPAP治疗前、治疗15 d后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气[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dioxide,PaCO2)、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及CRP的变化。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病例组治疗前pH值、PaO2、SaO2均低于对照组[7.34±0.03比7.37±0.04,(75.93±9.08)mmHg比(80.07±10.94)mmHg,(89.71±6.09)mmHg比(93.29±5.36)mmHg,1 mmHg=0.133 kPa,P值均<0.05];PaCO2、CRP均高于对照组[(43.02±8.43)mmHg比(39.26±8.20)mmHg,1.28[0.27,5.83]mg/L(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比0.44[0.21,3.4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CPAP治疗后pH值(7.36±0.04)、PaO2[(80.28±9.96)mmHg]、SaO2[(92.94±4.01)mmHg]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2[(39.46±8.36)mmHg]、CRP(0.44[0.21,3.40]mg/L)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气、CRP变化是评估OSAHS患者CPAP治疗前后病情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认知功能特征。方法纳入83例MG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加利福尼亚语言学习测验(California verbal learning test, CVLT)、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revised, BVMT-R)、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benton judgment of line orientation test,BJLOT)、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ced auditory serial addition test,PASAT)、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贝克抑郁测验(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评估抑郁状态,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评估疾病分型、合并症情况、病程、疾病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情况等临床特征对MG组认知损害的影响。结果MG组MMSE[28(26,29)分,29(28,30)分]、CVLT、BVMT-R、SDMT[(37.06±12.18)分,(47.54±14.91)分]、PASAT[(32.86±10.23)分,(37.00±8.82)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JLOT、VFT、B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定量评分(quantitative MG score,QMG)与SDMT得分存在负相关(r=-0.234,P<0.05);MG日常生活质量量表(MG-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rofile,MG-ADL )评分与BVMT-R 3试总和得分存在负相关(r=-0.283,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视觉记忆,提示重症肌无力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部分认知领域的损害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应加强对MG患者认知障碍的认识,早期评估,密切随访,适当干预。
简介:摘要气道廓清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制定此专家共识目的是基于重症患者气道廓清的受损机制,结合药物和非药物气道廓清治疗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重症患者气道廓清技术的专家共识有:(1)高渗盐水及等渗盐水雾化治疗可用于诱导痰液生成,以利于标本采集;(2)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建议根据气道分泌物黏度按需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3)由于缺乏气道廓清药物静脉制剂雾化吸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建议不使用气道廓清药物静脉制剂雾化吸入用于重症患者气道廓清治疗;(4)对患者实施气道廓清治疗前均需进行呼吸功能和排痰障碍原因的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气道廓清方案;(5)呼气末正压/高频振荡呼气末正压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气道廓清,其相对常规物理治疗疗效更明确,治疗效果取决于所选装置、设定阻力以及患者的依从性;(6)气道廓清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方案,对于有人工气道的患者,气管镜联合振动排痰能显著增加气道分泌物的清除量;(7)机械咳嗽辅助技术可用于呼气肌无力的患者,而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