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亦发生了改变,成为现今蒙古族的这种定居的农、牧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也往往和其他相邻的民族更为接近或者相同,(特别是与汉民族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游牧特征。下面是笔者在观察蒙古族丧葬习俗时的偶然发现,今提出与研究者共同探讨。1、不去墓地祭奠死者生活在内蒙古农村的蒙古族每逢节日或死者的忌日,人们一般并不去墓地祭奠死者,而是在村外的路口或野地

  • 标签: 蒙古族 丧葬习俗 死者 游牧生活 内蒙古 生活方式
  • 简介:在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油岭,至今居住着900多户3300多人口的排瑶同胞。他们生息繁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60年代末,仍保留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此风俗的形式是:待半年或一年甚至二、三年后,经夫家再三请求,新娘才回到夫家居住,真正过上夫妻生活。分析其习俗存在原因有四点:

  • 标签: 婚姻习俗 排瑶 连南瑶族自治县 60年代 夫妻生活 居住
  • 简介:太湖南岸广大地区,历代均是中国富饶之地,曾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称。富饶之地特别重视婚嫁大礼。这一地区某些婚嫁大礼与湘西土家族、云南大理之白族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出嫁一方的“哭嫁”,意味“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迎娶一方的“闹彩”,流传“闹发闹发,不闹不发”。

  • 标签: 婚嫁习俗 哭嫁 天下 白族 演变 流传
  • 简介:一、蒙古包的形成与发展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经过长久的岁月变迁和磨炼后形成的一种与草原游牧生活相适应的特有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发展和演变也可以看作是蒙古族习俗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代蒙古族人多是住在“窝棚”里的,这种圆形拱顶的且隐蔽性较好的居室建筑与其当时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颇为相符。将一棵活树作为“窝棚”的主要支柱,在支架上覆盖芦草、桦树皮或者兽皮等。

  • 标签: 居住习俗 蒙古族 传统 蒙古包 建筑形式 游牧生活
  • 简介:除夕——守岁除夕这天晚上,很多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灯火通明,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守岁,直到天亮。你知道吗?守岁既包含着人们对逝去的岁月的留恋之情,又有对新一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 标签: 新年习俗 守岁 除夕
  • 简介:疍民论者假设惠东有许多疍民,他们冲破封建社会不准与汉人通婚的藩篱,与当地汉人通婚,到生子时才住进夫家,这才形成长住娘家风俗.然而这种假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根据生态环境与疍民的生活方式看,泉州湾地区的疍民应集中生活在泉州市的晋江和泉州湾南岸的晋江县,惠安不可能有许多疍民,因此,所谓惠东有许多疍民文化因素,长住娘家习俗是因疍民与当地汉人互动而形成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没有历史事实根据.

  • 标签: 惠东女 习俗 疍民无关 住娘家风俗 泉州湾地区 福建
  • 简介:摘要:禁忌作为民间文化习俗在历史中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而这种习俗在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牢固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对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性和消极性。基于此结合实际生活中和维吾尔族人们在交往中,去理解禁忌形成的起因、发展、延续的时代意义和作用,对比较重要的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禁忌习俗进行研究,从而在认识维吾尔族禁忌习俗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在各民族交往中相互尊重,团结一心,共筑民族新辉煌。

  • 标签: 维吾尔族 禁忌习俗 风俗习惯
  • 简介:摘要莫家酱菜是一道具有杞县地方特色的较为有名的汉族菜系,位列中国四大名菜之一,由莫家酱园创始人莫特生先生创制和改良而成,采用传统工艺,古法制作,天然晒酱而成,成品“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素有“杞国酱菜”之称,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与品味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

  • 标签: 开封 杞县 莫家酱菜 饮食习俗
  • 简介:云南傣族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老阿妈则忙着春糯米,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升空,就点燃冷香,

  • 标签: 少数民族 习俗 祭月 中秋节 傣族
  • 简介:在美国,两个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按照传统习俗,需要举行并经历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这些活动在仪式感十分强烈的同时,也非常具有人情味,能充分体现人性.亲情和传统的力量,同时体现了美国以及西方的一些文化习俗。本文将以作者女儿Sfella和女婿Ryan的婚礼为例,对美国婚礼传统习俗进行探究。

  • 标签: 传统习俗 美国 婚礼 文化习俗 年轻人 人情味
  • 简介:春节时到侗族地区旅行,实在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节日里到处是独特有趣的民俗活动,既隆重欢愉,又高雅自然,跟城市里单调乏味的吃喝请客完全不同。2014年春节,我在故乡老家过完年三十夜之后,于正月初一一大早带着家人驱车前往黎平、榕江、从江等侗乡行游。我们先是来到榕江县的栽麻乡,这一带是侗族传统文化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注重春节习俗的侗族地区之一。节日期间,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民俗表演活动。

  • 标签: 侗族春节 民俗活动 麻乡 单调乏味 表演活动 侗乡
  • 简介:摘要:彝族有崇龙习俗,彝族民间信仰中的龙崇拜习俗与水崇拜习俗密不可分。彝族在祭龙仪式和神话传说中深深印刻着龙崇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功利特征。龙是彝族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 标签: 彝族 龙崇拜 习俗 功利性
  • 简介:转经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活动,但转经的结果不仅是对转经人心灵的愉悦,客观上也是对转经人身的锻练,因此,也就具有了养生健身的功效。

  • 标签: 藏族 转经 习俗 养生 健身
  • 简介:文身作为百越系同越民族的一个文化特质已有数千年历史。文章从历史发展整体论的角度,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对文身的影响入手探讨其历史发展过程,并得出下列结沦:先秦时期文身广泛存在于百越各系,随着吴越的灭亡其民融于华夏族,中国东部的文身习俗也随之消亡;降至秦汉中国东南部的百越纳入了郡县制轨道,由于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以秦汉王朝羁縻治之,故魏曹以后开始淡化;而红河以西、海南岛、中南半岛北部的各支由于远离中原汉文化,所以文身习俗保留较为完整;民国13年以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加之近代文明的影响,文身习俗开始呈消亡势态。另外,文章还从大量史料分析入手,指出文身习俗源于图腾崇拜,文身的其它意义皆是次生的。

  • 标签: 民俗学 百越民族 文身 图腾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