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EB病毒(EBV)与p100/p5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例标本及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EB病毒编码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00/p52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阳性16例;其中EB病毒阳性16例中p100/p52蛋白表达阳性12例,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手段,检验EB病毒和p100/p52蛋白之间存在正性相关性(r=0.383,P<0.001)。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与p100/p52蛋白表达可能存在相关性。
简介: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探讨其在RA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RA患者外周血表达CD25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关节滑膜液表达CD25的B淋巴细胞和表达HLA—DR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淋巴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增高,在RA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的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9例患者给予常规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实验组3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随访3年后实验组患者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中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与复发率。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cellsecretaryprotein.CCSP)是重要的内源性抗炎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炎作用.是哮喘时呼吸道炎症标志物之一。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CCSP、ECP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肺功能的变化,以明确CCSP、ECP质量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发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开展有效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检查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未发生迟发性脑缺血,观察组42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比较两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并通过随访了解两组患者结局,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WBC计数、CRP、血沉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与轻度功能障碍率分别为8.70%、13.0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9.35%、45.65%,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5.65%,高于对照组10.87%,p<0.05;观察组GOS评分与WBC计数、CRP、血沉均呈负相关(rWBC=-0.845,rCRP=-0.827,r血沉=-0.674,p均<0.05)。结论WBC计数、CRP与血沉可作为临床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有效指标;对于WBC计数、CRP与血沉上升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加强巡视力度,及时给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必净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对腹腔感染患者的效果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腹腔感染患者7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抗生素单纯治疗组(单纯治疗组,37例)及血必净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8例);同时单纯治疗组又随机分为抗生素对照组(18例)及抗生素PCT指导组(19例);联合治疗组又分为联合对照组(19例)及联合PCT指导组(19例)。所有患者根据基础病情及感染情况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抗生素PCT指导组和联合PCT指导组根据血清PCT水平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和时间,抗生素对照组和联合对照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其他炎性因子的水平调整用药。观察各组的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及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时间。结果腹腔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水平都有一定的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速度更快,其PCT从第3天开始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单纯治疗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的CRP及WBC从第5天开始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单纯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PCT指导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5.7±1.5)d明显低于联合对照组(9.5±1.8)d(P<0.05);抗生素PCT指导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抗生素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生素治疗降低了腹腔感染患者PCT、CRP及WBC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并且能改善抗生素对腹腔感染的治疗效果,根据PCT的变化确定停用抗生素的时间点,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8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抽选正常人24例为对照1组。检测三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对照2组与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指标高于对照组1组(P<0.05);而对照2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指高于观察组(P<0.05)。入院第一天,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指标低于对照2组(P<0.05);而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指标逐渐趋于正常值。入院第一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对照2组(P<0.05);而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指标逐渐趋于正常值。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主要指标,由于鼻咽癌患者极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进而诱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和血栓栓塞,所以,对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指标加强检测,可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2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针对异常的血液样本,结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然后分别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和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实验组。结果在全部接受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的患者当中,有160例患者为阴性,占80%,40例患者表现为阳性,占20%,经对40例患者联合使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其中表现为阳性的患者有24人,占60%,16人为阴性,占40%。对两组患者的阳性检测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值<0.05,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筛选和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甲胎蛋白浓度下GPC-3、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组,n=34例)、肝硬化(LC组,n=25例)和病毒性肝炎(VH组,n=2例)。选择30例体检正常的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AFP-L3和GPC-3的表达水平。观察肝组织和血清中GP73、AFP-L3和GPC-3的表达水平,并比较AFP-L3和GPC-3单次和联合检测PHC的阳性率。结果PHC组肝组织和血清中AFP-L3、GPC-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三种标记物(AFP-L3和GPC-3)用于检测PHC。阳性率分别为70.6%、76.5%和79.4%。PHC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2.3%、85.3%和88.2%。三项指标联合检测PHC的阳性率高达91.2%,明显高于此,单次检出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AFP-L3和GPC-3可提高PHC的阳性率,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55例PCa患者、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F-1、IGFBP-3、PSA、fPSA水平。结果:PCa组IGF-1水平较BPH组、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IGFBP-3水平低于BPH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IGFBP-3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83.6%、76.4%,特异度分别为84.0%、74.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2%、7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74.0%。血清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灵敏度。结论:PCa患者IGF-1、IGFBP-3水平较健康对照者发生变化,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更有助于PCa的诊断。
简介:目的:应用UroVysion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染色体3、7、17号和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位点的畸变情况,探讨这4种染色体畸变的临床意义及其组合辅助诊断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UroVysion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9p21基因探针和着丝粒3、7、17探针(CEP3、CEP7、CEP17),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统计分析每条染色体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畸变率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间的关系,计算4种探针组合检测膀胱癌的总阳性率。结果:①用FISH法检测发现,6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均有较高的畸变率,分别为61.7%(37/60)、56.7%(34/60)、55.0%(33/60)及66.7%(40/60)。3、7、17号染色体畸变中,除3例患者表现为17号染色体单倍体,其余均表现为多倍体,各染色体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21位点纯合性缺失者7例(11.7%),单体者22例(36.7%),多体者11例(18.3%),9p21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0例膀胱癌患者4种探针组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56.7%。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中有2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度为90%。结论:我国人群中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率很高,而其畸变与膀胱癌的早期发生、进展过程、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UroVysion试剂盒可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应用,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国外报道低。进一步寻找适用于国内膀胱癌的最佳探针组合,制定适当的阳性判断标准是非常必需的。
简介: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HybriMax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00例HPV感染的不同类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并以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β-catenin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组中的异常表达率较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H)组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亦较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而CIN-L组与正常组间比较,CSCC组与CIN-H组间比较,β-catenin异常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强度呈递增趋势,在CIN和CSCC组织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β-catenin异常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结伦:β-catenin及CyclinD1蛋白表达异常与HPV感染的子宫颈病变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VE-764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以及显微镜检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随意抽取于2017年1月2017年5月我院280例住院患者其尿标本,并同时使用AVE-764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AVE752尿干化学分析仪以及显微镜镜检这三种方法进行检测,对比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这三种参数结果。结果尿沉渣全自动分析法与尿干化学分析法两种方式在检测红细胞时所得阳性检出结果较为一致(P>0.05);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与显微镜检法在检测白细胞时所得阳性检出结果较为一致(P>0.05);对管型的检测,尿沉渣全自动分析法和显微镜检法两者差异较大(P<0.05)。结论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以及显微镜检三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各有优势,而三种方法联合使用,能更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变化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时间段内4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其相关水平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是和对照组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会出现变化,对其恢复的评估可起到参考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检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