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牙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60例隐牙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不同对其进行咬合调整、填充处理、带环治疗、根管治疗以及全冠修复的综合治疗,随诊1年,判定其疗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其中54例成功、4例有效、2例无效。结论牙隐裂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的保留牙体正常组织,保护牙齿功能。

  • 标签: 隐裂牙 综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性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外力对脑的直接作用力导致的损伤,常见的有脑挫伤、脑震荡、颅内血肿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原发性脑损伤导致的脑组织进一步损害,如低氧血症、脑水肿和颅高压等。根据部位不同,还可以分为局限性和弥漫I生脑损伤。局限性脑损伤包括脑挫伤、头皮撕裂伤、外伤性血肿等。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弥漫性轴突伤、脑缺氧、低氧血症、弥漫性脑水肿和弥漫性脑血管损伤。

  • 标签: 脑挫裂伤 继发性脑损伤 原发性颅脑损伤 弥漫性脑损伤 弥漫性脑水肿 继发性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尿道下是阴茎畸形引起的前尿道发育不全,是小儿男性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孕期若使用求偶素及孕酮可增加尿道下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异位、阴茎弯曲畸形、站立排尿困难、伴有痛性勃起、成年后不孕。因此,需采用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治疗应在1岁后至学龄前进行,其治疗目的在于伸直阴茎,将尿道口移到正常位置,修复尿道。

  • 标签: 小儿 尿道下裂 术前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糖尿病对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支循环形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伴有糖尿病的3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另36例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支循环的形成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局部心肌血流量梗死区和梗死周边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远离梗死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毛细血管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动脉血管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梗死周边区及远离梗死区细胞凋亡数量分别为(7.4±1.6)、(3.3±0.7)个/1000个心肌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可对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支循环的形成产生影响,减少支血管形成,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

  • 标签: 糖尿病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细胞凋亡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掌背动脉(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方法及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大小为2.0 cm×2.4 cm~5.5 cm×3.0 cm,采用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2.6 cm~6.0 cm×3.3 cm,供区取伤肢前臂中厚皮片游离植皮。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观、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及受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8个月,皮瓣外观和感觉功能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供区及手背切口未见瘢痕挛缩,无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拇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结论SDMA供血的示指近节背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血恒定、血管蒂旋转角度大、变异率低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标签: 第2掌背动脉 岛状皮瓣 示指 拇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残余支血管与刮宫术中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立医院499例瘢痕妊娠患者资料,均于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发现子宫支血管的患者尽可能栓塞支血管。根据栓塞结束时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浓度由低到高分为A、B、C 3类,A类无染色或轻度染色,B类中度染色,C类明显染色。记录患者刮宫术中出血量,计算3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50 ml)和大出血(>5 00 ml)发生率,并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与对照组(无子宫支血管患者)比较。结果53例患者存在支血管,栓塞后A、B、C类患者分别为25、15、13例,行支血管栓塞36例。B、C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发生率[60.0%(9/15)和46.2%(6/13)]低于对照组(87.9%,39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2,P=0.002;χ²=19.090,P<0.001);C类患者大出血发生率(23.1%,3/13)明显高于对照组(2.2%,9/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80,P=0.001)。结论存在子宫支血管的瘢痕妊娠患者,栓塞支血管可减少刮宫术中出血量,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对预测刮宫术中大出血风险有意义。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瘢痕妊娠 侧支血管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评估脑梗死患者支循环代偿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5 T高场核磁共振(MR)扫描仪对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4例进行多序列头颅MR检查。比较患者在标记延迟时间(PLD)=1.5 s与PLD=2.5 s时梗死区与对正常区的脑血流量(CBF)值的变化,根据患者3D-ASL(PLD=1.5 s与2.5 s)测量的病灶面积差将患者分为支循环代偿较强组与支循环代偿较弱组。比较患者入院时、入院15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PLD=1.5 s时3D-ASL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梗死区的CBF值为(33.70±20.83)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正常区(PLD=1.5 s)CBF值的(49.93±13.13)mL/(100 g×min)(t=3.229,P<0.05)。PLD=2.5 s时3D-ASL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梗死区的CBF值明显提高[(58.26±23.50)mL/(100 g×min)比(33.70±20.83)mL/(100 g×min)](t=3.831,P<0.05),对正常区的CBF值也显著提高[(68.29±14.03)mL/(100 g×min)比(49.93±13.13)mL/(100 g×min)](t=4.681,P<0.05),此时患者的梗死区CBF值仍明显低于对正常区[(58.26±23.50)mL/(100 g×min)比(68.29±14.03)mL/(100 g×min)](t=1.795,P<0.05)。支循环代偿较弱组(12例)患者在入院当天,Bathel指数明显高于支循环代偿较强组(12例)[(90.42±10.50)比(67.92±27.57)](t=2.642,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支循环代偿较强组[(1.25±1.01)分比(3.83±3.62)分](t=2.378,P<0.05);入院15 d后,两组患者BI指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延迟时间的3D-ASL可以有效、直观的反映脑梗死患者的支循环代偿情况,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与临床治疗方案的拟定均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成像,三维 自旋标记物 时间因素 梗塞,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脑血管循环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及其安全性 。方法 于我院 2016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间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 78 例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组后分别予以常规静脉化疗和双子宫动脉 灌注 化疗栓塞术进行治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后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发现 P ﹥ 0.05 ,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治疗中应用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效果极佳,不仅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宫颈癌 安全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LNG-IUS(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与选择性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选择性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组行LNG-IUS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痛经程度、术后12个月子宫体积及治疗费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无妊娠发生,对照组发生意外妊娠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12个月观察组月经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采用LNG-IUS治疗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经济负担轻等优势,对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适用,当治疗效果欠理想时可采用选择性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 标签: LNG-IUS 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及护理。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4×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经导管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经导管 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内侧小切口带血管尺神经前置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22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组和肘部小切口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组。参照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经肘关节尺神经传导速度、小指指腹两点分辨觉及术区切口长度。结果2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平均12.2个月。带血管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对照组)优良率为82.29%,肘部小切口带尺动脉的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手术组(研究组)优良率为80.91%。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尺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和小指末节指腹两点分辨觉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后将平均13.4 cm的常规切口降至平均4.7 cm。结论血管化的尺神经前置手术保证了肘局部尺神经的血供,是一种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肘内侧小切口同样可达到常规手术切口长度的治疗效果,且小切口恢复快、术区美观。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治疗结果 重度 尺侧下副动脉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背支岛状皮瓣与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患者的效果对比;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50例,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温度、两点辨别觉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触觉、痛觉、稳定性优良率、手指治愈率、外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患者术后温度、两点辨别觉效果良好,同时触觉、痛觉、稳定性优良率、手指治愈率、外形满意度略高于触觉、痛觉、稳定性优良率、手指治愈率、外形满意度效果,可在临床实行。

  • 标签: 优良率 治愈率 满意度 触觉 痛觉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视皮层是大脑视觉信息的处理整合中心,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存在背和腹流2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平行视觉信息通路。笔者总结了视皮层背通路(即where+how通路)、腹通路(即what通路)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二者的联系,并从视觉通路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视觉皮层背、腹平行通路的研究进展。目前2条通路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对视皮层视觉通路的视觉信息分拣处理、相互作用及通路信息传递过程编码和神经整合处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关于2条通路的临床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研究结果分歧较大,今后需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深入研究视觉疾病视通路损害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通过对视皮层背通路、腹通路做—综述,以期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相关临床眼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视觉皮层 背侧通路 腹侧通路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