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探讨乳腺治疗仪在临床应用价值,明确其对于乳腺疾病的诊疗成效的影响。方法: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榆阳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9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论证乳腺治疗仪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成效。结果:本次观察过程中,纳入观察的195例患者中,188例患者得到治愈、5例患者治疗效果呈现出有效、2例患者呈现出无效。无效患者的发生与其不配合临床治疗活动有关。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自评、心理健康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乳腺增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当前治疗乳腺增生的方式更倾向于不用服药、无副作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9]。乳腺治疗仪在乳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在临床层面进行推广的价值与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频治疗仪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6 年 1月 -2016年 12月我科收治的 90例存在单纯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5例)和治疗组( 45例)。治疗组除急性期制动冷敷,治疗阶段口服活血药物外,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 7天为一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损伤急性期后中频治疗仪的治疗 20-30分钟, 1次 /天, 7天后,软组织损伤临床症状恢复较好,疼痛综合评分 (4.43±1.05)优于对照组 (6.28±0.93),P< 0.05,其中 34例治愈, 9例好转, 3例无效。结论 中频治疗仪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镇痛、消肿治疗效果显著 ,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气压治疗仪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0年11月收治剖宫产产妇1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9例。两组患者在术后6小时内给予气压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研究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产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给予预防性护理可以达到更显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加热式干眼雾化治疗仪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加热式干眼雾化治疗仪。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加热式干眼雾化治疗仪的护理效果好,有助于改善患者舒适度与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VPTR的患者20例(20只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05±14.28)岁。其中2只眼单独行冷冻疗法,1只眼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只眼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余16只眼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了巩膜外放射敷贴疗法、光动力疗法(PDT)、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疗法的联合治疗。其中9只眼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行玻璃体切除术(PPV)。以肿瘤缩小、渗出吸收、异常血管萎缩、视网膜脱离减轻为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结果20例患者中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上单个或多个黄白色或橙红色,富含血管的瘤体。20只眼均同时伴有并发症,其中并发视网膜内(下)渗出20只眼(100%);黄斑水肿19只眼(95%),黄斑前膜4只眼(20%);视网膜脱离8只眼(40%);玻璃体积血6只眼(30%);异常血管16只眼(80%)和增生膜7只眼(35%)。长期随访中,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的1只眼肿瘤萎缩,视力提高。单独行冷冻疗法的2只眼:1只眼黄斑水肿减轻,异常血管减少,视力提高;1只眼无明显变化。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的1只眼渗出增加,视力下降;行联合治疗的16只眼中9只眼并发症减轻,视力提高;3只眼无明显变化;4只眼并发症加重,视力下降。结论VPTR的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联合应用。对于以异常血管为主要并发症的小肿瘤可选择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肿瘤较大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巩膜外放射敷贴治疗,出现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PPV。抗新生血管治疗对并发黄斑水肿治疗切实有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2-278)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CT与MRI定位图像的靶区和剂量的差异,探讨MRI定位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前在仰卧位下行CT及MRI定位扫描,分别对CT与MRI图像上的瘤床进行术腔可视化评分(CVS),勾画瘤床(TB)、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并基于CT图像制定部分乳腺照射计划。比较CT与MRI图像上TB的CVS、靶区差异与一致性,探讨40 Gy处方剂量等剂量线覆盖PTV比例差异。结果CT、MRI图像上TB的CVS分别为2.97±1.40、3.10±1.40(P=0.408)。MRI图像上勾画的TB、CTV、PTV较CT均明显增加,分别为(24.48±16.60) cm3∶(38.00±19.77) cm3、(126.76±56.81) cm3∶(168.42±70.54) cm3、(216.63±81.99) cm3∶(279.24±101.55) cm3(均P<0.001),但CTV、PTV增加的比例较TB明显减小(均P<0.001)。CT与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43±0.13、0.66±0.11、0.70±0.09(P<0.001)。放疗计划40 Gy等剂量线覆盖PTV-CT与PTV-MRI比例中位数分别为95.6%(95.0%~97.5%)与81.9%(62.3%~92.4%)(P<0.001)。结论CT与MRI对于TB术腔的可视化相近,但MRI图像勾画的TB、CTV、PTV范围明显增加,基于CT图像制定的放疗计划对于PTV-MRI剂量覆盖不充分。作为CT定位的补充,保乳术后MRI定位的应用可能可以提高TB勾画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使用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从2021年4月-2022年4月的BC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A组(35例,联合使用环磷酰胺、多西他赛,不予以护理干预)和B组(41例,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95.12%、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反应39.02%、骨髓抑制19.51%、脱发78.05%、心脏毒性17.07%]、干预后免疫功能指标和SF-36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 在联合使用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治疗BC患者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同时能更好地改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采用护理策略对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的预防影响。方法:通过将2023年全年内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6例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测试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抽签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常规照护,观察组则额外进行手法按摩和物理治疗的护理方式。对两组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的预后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得到了更为有效的预防(P<0.05)。结论:通过执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安全性,有效降低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值得临床应用采纳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信延伸护理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Spread软件分组方法分为C组(31例)与D组(31例),C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D组采用微信延伸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结果:护理干预后,D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 、前列腺体积PV水平均优于C组(P<0.05);D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微信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并提升患者心理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引导下对仅MRI显示的乳腺病变导丝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在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切除活检病例127例共130个病灶。设备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特制的活检穿刺定位架。回顾性分析病灶的病理结果、影像学特征和定位的操作记录。结果定位切除活检恶性肿瘤53个(40.8%),高危病变(不典型导管增生) 6个(4.6%),其他良性病变71个(54.6%)。恶性肿瘤包括21个(39.6%)浸润性癌、29个(54.7%)导管内癌、3个(5.7%)导管内乳头状癌。41个(31.5%)病灶表现为肿块,87个(66.9%)表现为非肿块强化,2个(1.5%)表现为点状强化。常规MRI测量病变长径为(16±11) mm。术前导丝定位操作时间为(24±8) min。2例(1.6%)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结论对于仅MRI显示的乳腺可疑恶性病灶,MRI引导下导丝定位是一种安全、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眼眶黄色肉芽肿病(AOXGD)伴泪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治的5例伴有泪腺肿大的AOXG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时切除眶周和泪腺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眶周和泪腺病变中IgG4和IgG蛋白表达情况,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IgG4在AOXGD疾病中的作用。结果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3.8岁。成人黄色肉芽肿3例,成人眼周黄色肉芽肿合并哮喘型1例,坏死性黄色肉芽肿1例。5例均双眼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其中2例眼睑皮肤呈黄色或淡黄色。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主要位于眼睑及皮下组织、眶前部和泪腺。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眶周病变中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和典型的Touton巨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1例坏死性黄色肉芽肿同时伴有明显的纤维素性坏死;泪腺病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中2例为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2例为滤泡状淋巴组织增生,1例为灶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例泪腺和眶周病变组织中IgG4阳性。1例成人眼周黄色肉芽肿合并哮喘型患者血清IgG4等免疫学指标异常。3例经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辅助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行单纯手术切除。随访1.5~10.0年,1例失访,其余4例均未复发。结论AOXGD伴泪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罕见,眶周病变以泡沫细胞和Touton巨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个别病例的泪腺病变表现为IgG4-RD。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微腺体腺病及系列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表现为右乳外侧10点钟方向肿物,病理诊断为乳腺微腺体腺病伴相关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三阴性乳腺癌表型及肌上皮指标大部分阴性,S-100强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未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微腺体腺病是良性上皮细胞同时缺乏肌上皮层的病变,良性病变时极易与分化良好的浸润性癌混淆,可根据多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及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不规则腺体浸润纤维脂肪组织、腺腔内粉色分泌物等特点进行诊断;需特别注意此类良性病变可能会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从而衍变为浸润性癌,此时形态学特点为腺腔内粉色分泌物及浸润脂肪组织的生长方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阳性表达对诊断极为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浸润性癌的关键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肿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患者43例,除常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外,增强前后均行syMRI序列扫描。使用GE AW4.7工作站生成syMRI T1图、T2图和质子密度(PD)图,使用ITK-SNAP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得出增强前后T1、T2和PD值,并计算各参数增强前后的变化值ΔT1、ΔT2和ΔPD,同时得到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患者中,良性组13例,恶性组30例。syMRI参数中,良性组的增强前参数T1pre(中位数为1 663.07 ms)、T2pre(中位数为103.33 ms)、增强后参数ΔT1(中位数为1 022.68 ms)、ΔT2(中位数为27.67 ms)均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分别为1 141.74、92.53、664.95和16.19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ADC值(中位数为1.66×10-3mm2/s)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1.00×10-3mm2/s,P<0.05);良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恶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T1p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高于ADC(AUC=0.806)和TIC曲线类型(AUC=0.697),诊断效能最高。当T1pre取最佳界值为1 282.94 ms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3.3%,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908)。结论syMRI定量参数中T1pre、T2pre、ΔT1和ΔT2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T1pre诊断效能最佳,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国家癌症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制定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作系统评价流程参考Cochrane协作网的方法,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分级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方法,并根据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条目进行报告。在系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综合考虑了证据的利弊、证据的质量、筛查经济成本、多学科临床调查对象的反馈和面对面的专家共识意见,针对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中适宜人群、技术流程等进行循证推荐,旨在规范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提升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控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肿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患者43例,除常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外,增强前后均行syMRI序列扫描。使用GE AW4.7工作站生成syMRI T1图、T2图和质子密度(PD)图,使用ITK-SNAP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得出增强前后T1、T2和PD值,并计算各参数增强前后的变化值ΔT1、ΔT2和ΔPD,同时得到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患者中,良性组13例,恶性组30例。syMRI参数中,良性组的增强前参数T1pre(中位数为1 663.07 ms)、T2pre(中位数为103.33 ms)、增强后参数ΔT1(中位数为1 022.68 ms)、ΔT2(中位数为27.67 ms)均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分别为1 141.74、92.53、664.95和16.19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ADC值(中位数为1.66×10-3mm2/s)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1.00×10-3mm2/s,P<0.05);良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恶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T1p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高于ADC(AUC=0.806)和TIC曲线类型(AUC=0.697),诊断效能最高。当T1pre取最佳界值为1 282.94 ms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3.3%,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908)。结论syMRI定量参数中T1pre、T2pre、ΔT1和ΔT2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T1pre诊断效能最佳,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