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我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我七十年,主要说是后35年,也就是我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我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宽泛意义上,形而上学以世界之“”与人存在为思与辨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之“”去构造超验世界图景,对存在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之“”。人自身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知、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存在,为社会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当我们穿行在现代文明社会生活,我们不必餐风饮露、不必刀耕火种、不必日出作日落息……但是,离开手机、网络、微信我们却不能活。显然,我们变了!技术迅速发展,不但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那些正在使用技术的人——我们不单是生物意义上"人",我们更是被各种技术附着"技术人"。那么,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经过技术洗礼人变成了什么样?围绕"人去哪?!——技术时代主体与客体"这一主题,2014年12月18日,

  • 标签: 哲学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哲学 生物意义 现代文明 会议综述
  • 简介: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跨文化语境交谈与清楚表达能力。它所指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那些条件。

  • 标签: 文学交流 文化论 跨文化交流 价值 诠释 跨文化语境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基础,其心体理论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重大贡献。

  • 标签: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 简介:具体形上学”是杨国荣先生对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概括,据撰写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当代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多种方式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与公共财富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不同方案:开明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中国方案。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价值目标上超越性、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历程,同时也展现发展观全球化转向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全球化转向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全球化转向和思维方式上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全球化转向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周易》之《谦卦》第一次把谦德纳入一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并借助于特殊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一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一项重要品格,进而也催生出一整套谦、致谦实践工夫。

  • 标签: 周易 谦卦 儒家 谦德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这就是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20世纪分析哲学,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概念。维特根斯坦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逻辑成分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事实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方式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忽略介入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