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此模式与模式二类似,广泛分布于沿东海岸绵延起伏的台东丘陵地带(图1).以下的描述主要取自鹿野(1956)、皮尔森(Pearson,1968)、宋氏(1967)的材料.这一文化阶段的主要特征鹿野及宋氏称之为“巨石文化”;皮尔森(根据遗址)称其为泰源文化相;费罗礼(1969a:7)称其为泰源期(Tai-yuanHorizon).宋氏及连女士于1979年根据麒麟遗址的巨石构筑,统称之为“麒麟文化”.(见图十三)在讨论文化年代学问题之前,必须先审核一下该时代的文化特征.在皮尔森的描述中,其特征包括有“粗制橙黄色沙陶、圈足罐、环状把手、石板棺墓以及利用石板构屋…和那些时间延续短暂及空间分布局限的文化特征”(1967:27~28).根据本人的田野调查观测来判断,这些遗址已受到近来农业活动及自然侵蚀的扰乱.毋庸置疑,
简介:文化馆是国家设置的代表各级地方政府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开展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的纯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族舞教学原主要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现将普及民族舞蹈作为提高群众素质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并通过文化馆这一群众文化的平台向广大群众教授,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普及和改进群众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如何向学员教授好民族舞课程,是值得文化馆每位舞蹈老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营造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等方面入手,就文化馆如何教授民族舞蹈谈一些看法。
简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舞蹈这种古老而高雅的艺术,没有真正走进绝大观众的视野。当影像和LED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舞蹈的生命空间,更加而彻底的改变了现代人对艺术的认识,而这个生活的“传感器”将使舞蹈这个艺术得到从未有过的视觉领域。随着各种舞蹈赛事的电视播出以及各类晚会中视屏资料与素材的运用配合,舞蹈艺术作品、舞蹈专题片、特色晚会频频亮相荧屏,曾一度被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舞蹈艺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这种不太多有机会接触的艺术拥有了更广的观众群。人们通过高端媒体技术认知舞蹈、理解舞蹈、感受舞蹈,借助电、光、影的魅力和张力,传递出舞蹈美的另外一面,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产生更深远的意象,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艺术感官的普及和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简介:<正>中国两汉时代盛行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上古灵魂不死的衍生变体.在先秦两汉时,它又糅杂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说、神仙说和卜筮、卜星、医术、祈祷、房中等养生术于其中,而渐以成为求“体生毛,臂变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的“体道成仙”论.羽化思想在汉代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作为该思想的艺术表现,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富者的享堂墓室,都会出现羽化形象.不过,时过境迁,至今能窥视到汉代羽化图象风貌的,只能靠一些考古发掘出的墓室壁画、帛画、画象砖等实例.汉代羽化图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图中母题之间的结合不存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构图过程.为了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现有资料出发,根据图象的情景形象和内容寓意,把它们分成五种类型:羽化升天图、仙府天境图、仙游图、谶纬图和瑞祥图.
简介:<正>中华文明最早兴起于黄河流域,这一点殊无异议。不过这种文明的因素吸取了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东南沿海文化的最优秀部分。在一度辉煌的“玉器时代”过去以后,中原黄河流域率先绽开了文明之花。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从此以后的数千年间,引代兴衰的历史悲喜剧皆以中原大地作为主要舞台。故尔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蓝。然而,不可忘记长江流域对奠定中华文明的历史功绩。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从距今二百万年前的“巫山人”起,这一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郧县猿人、和县猿人、长阳人,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崇山峻岭叫就一直繁衍着人类的祖先,特别是旧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都被普遍发现。新石器时代这里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存——彭头山文化。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