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俄裔哲学家科耶夫与画家康定斯基叔侄二人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先后离开苏维埃俄国,流亡德国与法国。他们在1929—1944年间的通信反映出二人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他们就艺术问题展开的讨论影响到各自正在进行的理论探索。康定斯基受到科耶夫的影响,用“具体绘画”取代“抽象绘画”这一名称来指称自己的创作。在科耶夫对艺术本质与贵族风尚的思考中,他先是认为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乐是抽象的,不是人所特有的,后来又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否定性,成为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形式价值。应该说,康定斯基作为艺术家的经历及他的创作本身都为科耶夫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资源。
简介:路易·祖科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引领的“客体派诗歌”运动是继“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它与意象主义运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理解他的诗歌理念的关键在于他倡导的“真实”与“物化”两个概念。他的诗歌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上来,从语言出发对诗歌进行衡量,对美国诗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语言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介:<正>现在美国最大的无冕之王,排在首位的非马丁·西科塞斯莫属,他早期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足以名留青史,但每次和奥斯卡都擦肩而过。不过这些功利的东西对于他早已不太重要,因为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永远无法撼动的。本人认为,马丁·西科塞斯是好莱坞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得最完美的导演,可能大家会提到斯皮尔伯格,可除去《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外,斯氏的大部分影片还是偏重于娱乐方向。看马丁的电影是个奇妙的过程。他的作品题材一般都涉及黑帮,背景一般都在纽约,揭露的现实一般都是黑暗且残酷的,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受众群体是有限的,所以好多人很可能只是听说他的名气而没有接触过太多他的作品。之前,我对好多同类题材的电影也并不是很感冒,可就是这样不太能够引起你兴趣的题材,却让你在看完后突然发觉自己早已被深深地吸引住,陷入其中而且觉得厚重无比,这绝对不是一般导演能达到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有同样的厚实感。同样的感觉我在《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影过程中也体会过。从《出租车司机》的暴力惨烈,到《好家伙》的人世无常,到《愤怒的公牛》的完美展现,到《赌城风云》的歇斯底里,再到《恐怖角》的恐惧战栗,但凡我看过的这些作品,都会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个情节,而是那种添堵在胸口的厚实,或表现为压抑,或表现为苍凉,像极了读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