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在不同疾病分期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HBV 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比较,揭示HBsAg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慢性HBV感染患者,并根据其疾病分期(如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进行分类。采集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测定HBsAg和HBV DNA的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分期内及分期之间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在免疫耐受期,HBsAg与HBV DNA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反映了病毒的高复制状态。进入免疫清除期,尽管HBsAg水平有所下降,但其与HBV DNA仍保持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免疫系统开始清除病毒,但病毒复制仍较活跃。在低复制期,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减弱,这可能与病毒复制受到较大抑制有关。而在再活动期,两者再次呈现正相关,表明病毒复制重新活跃。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在不同疾病分期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病毒复制活跃度的变化和患者免疫状态的波动。通过深入了解这种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为慢性HBV感染的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丁香酚、小檗碱与氟康唑协调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为验证两种中药单体抗真菌及逆转耐药作用提供参考及借鉴。方法:采集 2017年 8月 ~2018年 7月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菌株,筛选耐药真菌 20株,并对菌株分别给予氟康唑、丁香酚联合氟康唑、小檗碱联合氟康唑,观察分析不同情况作用于耐药白念珠菌后真菌结构变化,并判断联合用药是否为协同作用。结果:真菌结构变化:丁香酚联合组及小檗碱联合组均出现细胞的空泡现象及线粒体空泡,细胞壁消失更多,靠近细胞膜处有不明物质堆积且与细胞质界限清楚,且出现包浆肿胀现象。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下降。丁香酚与氟康唑、小檗碱与氟康唑均为协同抗药作用,协同指数 FICI< 0.05。结论:丁香酚、小檗碱与氟康唑联合针对耐药白念珠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可以起到抗真菌及逆转耐药作用。
简介:受教育部委托,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承办的教育部第二届《循证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于2005年8月1~5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举办。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模式下的安宁疗护培训对从业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特别是在提升其面对死亡和临终关怀能力方面的效果。通过对比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护理人员死亡态度、沟通技巧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评估PBL模式在安宁疗护领域培训的有效性。方法:研究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进行,选取72名安宁疗护从业护理人员,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集中授课和专家讲座视频的方式进行培训;观察组则采用PBL模式,包括小组资料查阅、案例模拟、观察反思、研讨会、总结汇报以及情景模拟(如死亡体验、角色扮演)等互动式学习方法。培训周期为两个月。培训结束后,所有参与者完成了中文版FATCOD-B量表和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的调查,而接受护理的患者则完成了中文版FACIT-Sp-12量表的调查,并提供了反馈意见。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在死亡态度的积极转变、沟通技巧的提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显示出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具体数据将在正文部分的数据表格中详细展示,包括量表评分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模式在安宁疗护护理人员的培训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有效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能力、死亡态度及患者满意度。建议将PBL模式纳入安宁疗护领域的常规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