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巴戟天寡糖(MorindaofficinalisHowoligosaccharides,MOO)诱导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并观察其是否可诱导心肌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为临床探索运用心脏组织工程学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更有效的依据。方法:采用出生1~3d的SD大鼠乳离体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双侧后肢骨骼肌成肌细胞的方法,用24h后的原代成肌细胞进行试验。实验分5组:空白对照组、5-氮杂胞苷(10μmol/ml)阳性药对照组、MOO各剂量(100gg/ml、300gg/ml、500μg/m1)组。分别检测以下指标:(1)观察加药前后成肌细胞形态学改变。(2)Desmin(结蛋白)鉴定。(3)加药前后成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P)的反应。(4)采用RT-PCR法检测成肌细胞中TGF-β1、GATA-4mRNA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OO诱导48h后成肌细胞生长密集,胞浆丰富,增殖明显,具有较好的折光性。并呈一定方向性的长轴平行排列,细胞融合的肌管增多,分化良好,有明显自发性搏动的收缩现象,生长状态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P对阳性药对照组和MOO小剂量组成肌细胞正性变时作用不明显(P〉0.05);而IP对MOO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成肌细胞正性变时作用显著(P〈0.05)。
简介:目的将临床常用的血压测定和外周动脉超声技术相结合,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10mm)和颈动脉斑块组(IMT≥0.10mm)。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颈动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映动脉弹性的脉压(PP)、脉压指数(PI)、平均管壁张力(CWS)差异有显著性(P〈0.01);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IMT与CWS及收缩压的相关程度最高(标准回归系数为-0.668和0.256)。结论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动脉弹性下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央动脉弹性下降有关。
简介:1例65岁女性患者因乙型肝炎肝硬化、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呼吸衰竭给予乳果糖口服液、呋塞米、螺内酯、恩替卡韦、15%氯化钾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人血白蛋白、胸腺五肽、维生素K1、门冬氨酸鸟氨酸、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替考拉宁、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兰索拉唑、复方甘草酸苷、苦黄注射液、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因房颤加用盐酸胺碘酮(先予0.15g缓慢静脉滴注,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10mg/ml,3ml/h持续静脉泵入).第2天夜间,患者左侧大腿出现散在红斑.第3天皮疹范围扩大至左下肢,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替考拉宁,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葡萄糖酸钙1g静脉注射,皮疹范围减小.当晚,患者心率128次/min,盐酸胺碘酮泵速调为6ml/h.第4天,皮疹遍及四肢和胸部,停用苦黄注射液,给予盐酸赛庚啶4mg口服,2次/d.第7天,患者全身呈弥漫性红斑,停用胸腺五肽、复方甘草酸苷.第8天,患者皮疹颜色加深,伴脱屑,考虑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停用该药,给予地塞米松10mg、葡萄糖酸钙1g静脉注射.停用盐酸胺碘酮第2天,患者皮疹好转.
简介: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多发伤患者腹泻发生率的影响及对已发生腹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20例入住ICU的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3例与对照组1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蜡样芽孢杆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5d后腹泻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治疗5d未出院的腹泻患者给予不同治疗,随机分为蒙脱石散组、蜡样芽孢杆菌组、蒙脱石散+蜡样芽孢杆菌组(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d后,治疗组腹泻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治疗组总腹泻率21.9%低于对照组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5d后未出院的腹泻患者80例,蒙脱石散组26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69.2%,蜡样芽孢杆菌组28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64.3%,联合治疗组26例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2.3%,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蒙脱石散组及蜡样芽孢杆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脱石散组与蜡样芽孢杆菌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蜡样芽孢杆菌能有效防止多发伤患者腹泻发生,联合使用蜡样芽孢杆菌及蒙脱石散治疗腹泻较单药使用效果好。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中晚期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科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间所收治的4例中晚期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总结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在护理结束之后,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病症有效改善最终成功出院,2例患者主动放弃治疗自行出院,1例患者死亡。结论当前为止,我国中晚期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必须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增强基础临床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进而协助医师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至2015年4月间在院就诊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分析本组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高低,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临床特征。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主要有尿急、夜尿、便秘、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夜间肢体不适感、多汗、焦虑、抑郁、流涎、无法言说的疼痛等,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尿急和夜尿症。同时还发现尿急和夜尿症的发生率男性较女性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病程的长短不同,发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僵直型和震颤型帕金森病尿急、夜尿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发生非运动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且最常见的是尿急、夜尿症,同时其发生率还受性别和病程的影响。所以,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患者的非运动症状,积极予以治疗,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了解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540例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每月随机抽取20份非手术出院患者病历,收集其中15份,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年间分析540份病例,共涉及26个科室;抗菌药物共涉及25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拉氧头孢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等;225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单一用药的病例数最多,占69.33%(156/225),63例为2种药物联合使用,6例为3种药物联合应用。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规定,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病原菌检查工作,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防止和延缓临床耐药菌的产生。
简介:1993~1995年,笔者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多瑙医院小儿内科工作期间,对60例肠炎患儿进行了观察反护理,在不用抗生素的情况下,靠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通过饮食护理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个月~16岁,病程2~7天,住院天数平均5天,其中发烧者12例,占病人总数的20%,每日大便次数8~20次,平均10次,均为水样便。1.2治疗方法全部病人住在隔离病房,卧床休息,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控制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为主,补充足够的水分,不用抗生素,伴有发烧者超过38.5℃用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