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刑罚的制定、适用、执行,既考虑报应性规定,又考虑功利性规定。当两者出现冲突时,功利应让位于报应。自首属于量刑情节,对其适用自然不应当违背刑罚的根据这一根本前提。在对具备自首情节的罪犯量刑时如果不能做到兼顾两者时,只有功利让步于报应,对自首情节不予从宽处罚,以实现量刑公正。

  • 标签: 刑罚 报应 功利 自首 量刑
  • 简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 标签: 延安文学 党的文学 复杂性 国家的文学
  • 简介:从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讨论预设的正确与共同遵守是确保会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显得重要,并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障碍,使交流顺利进行的几个对策。

  • 标签: 预设 会话含义 跨文化交际
  • 简介:世界的存在是多元的,世界的多样性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价值。从此出发,'多元世界'观照下的外语课程应以人的存在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课程出发点的'人本'性、课程教学的复杂性与课程目标的'意义生成'性。外语课程从作为'人'的学生出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多元理解,关注学生在语言中的生命成长,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 标签: 外语课程教学 多元世界 生命成长 一带一路
  • 简介:仔细考察了16世纪和19世纪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在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一种对异族异群体的体验产生出了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如此一种视角在辩证意义上是受19世纪中期日益变得清晰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观点所影响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视角在争议中渐成支配,并在解释和评论哲学和心理学议题的兼容性方面取得其基础性的地位。

  • 标签: 他者体验 文化与生物学 描述性文化 解释性文化
  • 简介:通过对文化人类学学习中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发觉人类学的“读书+田野+感悟”的学习模式有着很大的魅力和很强的实践性,这也许对文科学习模式的思索和创新有所裨益。

  • 标签: 人类学 读书 田野学术感悟
  • 简介:<正>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 标签: 边塞战争 开元天宝 边塞诗人 唐王朝 唐代边塞诗 少数民族
  • 简介:朱晓阳是一位强调兴趣的学者,在经历报告文学创作和社会学熏陶后,他实现了从文学青年到人类学家的蜕变。他的人类学研究,也从开始时注重运用西方社会学主题来讲述中国故事,转变成重视直面百姓诉求,努力回答现实中的真问题。为此,关注农村、关注基层成为朱晓阳长期以来的研究兴趣,乡村政治也成为他一直坚守的领域。他不但在这一领域内积极运用影视摄像等新技术,更强调要从空间、资本、建筑等角度去理解农村发展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通过将“地势”概念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才能更为确切地表达当地人视角下的现实。

  • 标签: 真问题 乡村政治 空间地势
  • 简介:以调查问卷和阅读理解测试为工具,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和较积极的英语阅读态度;影响学生英语阅读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阅读作用的认识;阅读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的程度较弱。

  • 标签: 理工科大学生 英语 阅读态度 阅读理解 因素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