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红柯是一位有着极强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著名作品《美丽奴羊》《西去的骑手》《生命树》等都曾深深打上他独特的烙印:极富诗性的语言和意境,对西域文化尤其是新疆边地文明的执着探寻,以及对自然生命力量的讴歌。他的长篇新作《少女萨吾登》对这种创作特色有所延续,却又呈现出某些崭新的尝试和自我超越的特征。

  • 标签: 少女 红柯 《西去的骑手》 小说 招魂 神性
  • 简介:'岩中花树'问答是阳明诠释'心外无物'的经典思想案例,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创造性的解读。不同于过去囿于现成化、理论化的解读进路,海德格'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这一方法通道,不仅应和了阳明本己的思想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切近'岩中花树'问答本身所蕴含的自行发生、自行构成的原初境域。更为重要的是,从海德格的'存在之思'出发,阳明的'心外无物'实质上体现为'存在关联',即'存在与人之本源性的关联活动'。

  • 标签: 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 形式显示 实际性生命 存在关联
  • 简介:《妇女的职业》是弗吉尼亚·伍夫为数不多的演讲稿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两段从业经历。"特殊"经历道出了弗吉尼亚·伍夫"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精髓,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意识流"意识。

  • 标签: 《妇女的职业》“意识流” 意识
  • 简介:麦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博赫斯叙述技巧的影响,本文以麦家的三部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为例,分析麦家效仿博赫斯在小说中营造叙述迷宫,运用元小说的手法,采用叠套叙述的多声部叙述等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结合文学性与通俗性的"新智力小说"。

  • 标签: 博尔赫斯 叙述迷宫 元小说 叠套叙述
  • 简介:庄子与布莱克相距二千余年、十数万里,似乎无法比较,不可相提并论。但文本从《逍遥游》和《咏春》的共同类比“”入手,借用了美国当代批评大家M.H.艾布拉姆斯的“互相应和的”的理论,发现中西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先师在隐喻的运用和思想内核上有着相当趋近的地方。

  • 标签: 《逍遥游》 庄子思想 遥相应和 莱克 艾布拉姆斯 无己
  • 简介:《杰·阿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 标签: 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 简介:原生态唱法在青歌独列为一组别,不仅在大赛中成为一道风景线,还在生活中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与当代音乐文化撞击的同时,原生态该何去何从,这是所有关注它的人们必须清醒面对的问题。

  • 标签: 原生态 青歌赛
  • 简介: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两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在本文中将从两种教学法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得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达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延续的结论,进而提出探索中国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向问题。

  • 标签: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异同 体态律动延续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人生或平淡无彩,或风调雨顺,或健康平静,或坎坷蹉跎。但是,人活一辈子,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做出诠释,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在人类长河留下点点滴滴。今天,当我们相知相识青海省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村小学的断臂老师马复兴后,我们的灵魂会被深深震撼——他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演绎着生命的壮丽;他用超人想像的顽强和毅力,用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演绎着绚丽的人生篇章。

  • 标签: 生命赞歌 马老师 回族乡 青海省湟中县 就这样 伙伴们
  • 简介:继《翻译与自我——德里达(死结)的翻译学解读与批判》之后,蔡新乐的新作《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的翻译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月)仍着力于从思想根源上探讨翻译研究,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影响下的传统译学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视野。

  • 标签: 翻译思想 海德格尔 翻译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批判性思考 形而上学思想
  • 简介:"自然"在《李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念基础上行动,所有这些对于自然的理解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派,而李和爱德蒙关于自然的观点则是两派观点的代表。本文试图从李和爱德蒙以自然去挑战法律和秩序这个角度去认识李和爱德蒙各自对于自然看法的异同,采用的方法是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个哲学层面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内容的基础,也即通过看李和爱德蒙的言行去反观支配他们各自行动的关于自然的看法。

  • 标签: 自然 法律和秩序 挑战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特奥多·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伽达默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黑格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关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数天才。这样便开出了一种理解美的新向度,这种新向度意在强调: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制作或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也不失去享受美即诗意人生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进行任何艺术的活动,但他能够、应该而且必须行走在诗意人生的践履之路与涵养之途中。

  • 标签: 艺术 黑格尔 程伊川 境界 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