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对颌面骨折使用坚固内固定小型和微型钛板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2015年 11月至 2017年 11月我院对 144例颌面骨折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有 72例,对照组使用复位及颌间弹性牵引外固定,研究组使用坚固内固定术小型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是 97.22%,对照组的有效率是 80.56%,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是 100%,对照组的优良率是 86.11%,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平均愈合时间是( 61.7±20.8) d,对照组是( 83.1±28.4) d,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是 30.56%,研究组是 13.8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坚固内固定小型和微型钛板内固定手术对颌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后遗症几率低,临床中能够推广使用。 [关键词 ] 颌面骨折;坚固内固定术;钛板内固定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年龄、性别不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平均(81.2±6.4)℃,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熟悉茎乳孔解剖,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花草滩煤矿 2102 工作面切眼与 2102 运输顺槽夹角 93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款适合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的新型病号服,解决传统病号服存在的缺点,探讨其临床使用效果。方法根据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伤口特点、治疗需要设计新型病号服,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79例行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术同期行修复重建术术后患者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病号服;选取2018年7—12月收治的64例同类手术术后患者为试验组,使用新型病号服,评价2组患者更换衣物的时间、穿着舒适度以及隐私保护程度;医护人员观察、护理伤口便捷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更换衣物时间为(124.00 ± 23.35)s,少于对照组的(156.09 ± 25.6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97,P<0.01);试验组衣服穿着舒适度和隐私保护度得分分别为(8.23 ± 0.91)、(7.17 ± 0.94)分,高于对照组的(4.78 ± 0.94)分和(5.50 ± 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21、-9.95,P<0.01);试验组医护人员观察、更换伤口敷料便捷程度得分分别为(7.88 ± 0.89)、(7.87 ± 0.83)分,高于对照组的(4.15 ± 0.78)、(4.15 ± 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8.98、-17.75,P<0.01)。结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术后新型病号服设计有效,临床使用效果好,可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修复重建术后患者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通过对大柳塔 煤矿 52 煤大采高 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 支架工作阻力、运转特性进行 现场观测记录 与分析,对工作面矿压规律进行研究, 来判断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步距与强度以及上覆岩层情况。 同时对支架支护性能进行 分析, 为该条件下支架选型的合理性 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在颌面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4例颌面复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窗口均 1期愈合,内固定微型钛板无松动、断裂,内固定钛钉无脱落。术后患者面部外形基本对称,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正常。结论 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面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发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型(FSHD1)的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经分子遗传学检测确诊为早发型FSHD1的3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基因型、表型和肌活检病理特征。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性,分别为14岁、11岁、9岁11月龄,起病年龄均在婴幼儿期,起病后4~10年确诊,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位于4qA的D4Z4重复单元数分别为2、3、4,符合早发型FSHD1的诊断,其共同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不对称性面部、肩胛带和下肢近端肌群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及高频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但D4Z4重复单元数为4的患儿临床表型最为严重。结论早发型FSHD1起病隐匿,确诊困难精确诊断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本组3例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未发现明确关联,有待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为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和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桡动脉掌浅支(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1岁,平均38.6岁;机器挤压伤23例,机器切割伤8例,电锯伤5例;受伤指别:拇指5例,示指13例,中指11例,环指5例,小指2例。均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沿穿支血管的前、后、左、右四面逆向解剖血管至源动脉并切取皮瓣)切取SPBRA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0 cm×1.0 cm~ 2.5 cm×3.0 cm,平均2.0 cm×2.5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患指和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本组3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 6个月(平均4.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观良好,无明显萎缩,患指屈、伸功能正常,腕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静态TPD为8~ 12 mm。结论逆行四面解剖法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更好指导初学者顺利切取皮瓣,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预约式医护四手操作模式在颌面外科病房换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9 年 1月 1日— 2019 年 3月 31日 176例行颌面外科手术后换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的患者术后换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术中异常肌反应(AMR)稳定消失和AMR复现患者的疗效,探讨术中关闭硬脑膜后本已消失的AMR再次出现时的处理策略。方法选择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行MVD治疗且术中全程监测、手术结束时复查AMR的1705例HFS患者,根据患者术中AMR的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MR稳定消失组和AMR复现组。全部患者随访12~68个月,比较2组患者延迟治愈率和总治愈率的差异。结果AMR稳定消失组(1158例)患者中术后即刻治愈1086例,术后0.2~3个月治愈48例,无效24例。AMR复现组(547例)患者中术后即刻治愈301例,术后0.5~6个月治愈232例,无效14例。2组患者的总治愈率(97.9% vs. 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MR复现组患者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AMR稳定消失组(42.4% vs.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复查AMR显示,AMR复现组中294例患者在无颅内干预的情况下AMR再次消失,253例患者在手术结束时AMR仍持续存在。结论MVD治疗HFS患者术中彻底减压后,本已消失的AMR再次出现时不需要立即重新手术探查减压,仍可保证优良疗效,患者有较大概率获得延迟治愈,对其疗效评价应至少延长至术后1年。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3~ 6岁儿童家长对牙颌面畸形早期矫治的知识、信念及行为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宣教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早期口腔预防水平。方法于2019年3—5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5所幼儿园3~ 6岁儿童家长886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组独立样本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860份,知识、信念、行为三部分的得分率分别为68.5%、68.0%、6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年龄、父母角色、独生子女与否、家长学历、家长职业及家庭收入对知识得分有影响(检验值分别为17.13、3.13、2.45、91.66、38.24、11.16,P<0.05);孩子年龄、家长年龄、父母角色、独生子女与否、家长学历、家长职业及家庭收入对信念得分有影响(检验值为11.42、17.52、3.17、3.59、74.49、25.25、43.18,P<0.05);家长学历及家庭收入对行为得分有影响(检验值为8.12、17.25,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学历、父母角色影响知识得分(P<0.05),家长学历、父母角色、家庭收入影响信念得分(P<0.05),家庭收入影响行为得分(P<0.05)。结论儿童家长对牙颌面畸形早期矫治的知识、信念、行为方面存在不足,应结合人口学特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儿童牙颌面畸形早期矫治的口腔宣教及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