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的集采品种与进口原研品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方法:通过回顾性病案分析的方法,筛选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且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集采组和进口原研组,评价两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可及性。结果:在治疗周期内,集采组与进口原研组在发热、紫癜和肝功能异常的不良事件发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0.05),皮疹瘙痒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进口原研组(<0.05)。两组的治疗效果接近,有效率分别为89.19%和91.43%。集采组与进口原研组的成本效果分析/分别为72.71和75.51,进口原研组对集采组的/为149.72。敏感性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一致。集采组的说明书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方面的说明更加,其他方面二者的适宜性均较好。集采组价格较低,可获得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可及性。结论:集采品种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在经济性、可及性、适宜性方面均优于进口原研品种,且安全性、有效性较好,可作为治疗CAP的临床使用品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mTOR抑制剂治疗晚期PECom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2020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并治疗的17例PEComa患者信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价疗效,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PEComa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最常见发病部位包括盆腔、肺及腹腔,根治术后复发高峰期为术后2年内。局限期PEComa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对于复发病灶局限者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13例晚期恶性PEComa患者接受mTOR抑制剂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7.6个月(95%CI为4.7~50.5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肺炎伴呼吸困难及发热终止mTOR抑制剂治疗。结论mTOR抑制剂是治疗晚期恶性PEComa的有效药物,依维莫司相关肺毒性需要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5-2021.5月在我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10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不同稀释比例、不同血液存储方法获取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比较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稀释比例血液样本检查结果,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放置1h、2h、4h、6h的准确率分别为97.00%(97/100)、89.00(89/100)、84.00%(84/100)、79.00%(79/100),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检验结果准确率逐渐下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00稀释比例血液样本检出的WBC、RBC、HGB以及PLT均明显高于1:5000稀释比例血液标本(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中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需要加强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满足检验工作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6-2020.6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群体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接受生化检验,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总胆固醇(CHO)、胆碱酯酶(CHE)、血清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检验结果。结果:比较两组各项肝功能生化检验指标,观察组CHO、CHE、AL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采取生化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职业性慢性氟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调离氟作业岗位后患者病情改变情况。方法于2020年1月,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某铝厂在我院诊断的职业性慢性氟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断后2年随访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有四肢长骨及关节疼痛症状,骨骼X线检查出现氟骨症改变,尿氟升高,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氟中毒。2年后随访的6例患者中,2例症状及骨骼X线检查均有改善,3例症状有改善,但骨骼X线检查无明显变化,仅1例症状及骨骼X线检查均加重,考虑该结果与其调动后岗位仍接触氟化氢有关。结论骨骼X线检查改变为职业性慢性氟中毒的特征表现,脱离氟作业岗位后患者临床症状可有减轻,骨骼病变无活动性加重,部分患者骨骼病变有减轻趋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在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4年3月于我院行结肠息肉切除的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CSP组继续口服抗凝药物,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HSP)组患者停用抗凝药物1周。对比两组疗效、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及术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随访4周,CSP组总有效率略高于HS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CSP组息肉完全切除率97.50%高于HSP组80.00%(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出血率、不良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中应用CSP效果显著,可完全切除息肉,且术中及术后出血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FUAS(FUAS组,763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 205例)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随访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FUAS组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730/763)、95.5%(1 151/1 2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7,P=0.869)。FUAS组治疗后1、3、5、8、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6.8%、11.9%、15.2%、15.9%,累积再治疗率分别为0.7%、4.1%、6.8%、9.9%、11.0%;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5.9%、10.6%、14.2%、14.9%,累积再治疗率分别为0.9%、4.5%、7.8%、10.3%、11.4%;两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累积再治疗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中肌壁间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FUAS组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9%,235/245)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89.1%,115/129),症状复发率(11.9%,28/23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7.8%,32/115),再治疗率(7.7%,18/23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7.4%,20/11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FUAS组浆膜下肌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0%,132/145)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97.0%,322/332),症状复发率(32.6%,43/132)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9.9%,32/322),再治疗率(22.0%,29/132)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6.2%,20/32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FUAS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14/763)、21.9%(264/1 205)]及轻度、中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P均<0.001)。结论FUAS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可长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2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入选病例均来自2019.4—2020.10,以抽签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应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31例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45%)均低于对照组(25.81%),组间比较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相比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更具优势,其手术操作更简单,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胸,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21年11月至2024年03月,在医院挑选了60名疑似主动脉急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这些病例进行了分类,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有主动脉溃疡的有12例,占比达到20%,而出现左心室和左心房扩大的有10例,占比16.66%。在4周的跟踪观察中,有30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消散,占比50%,有17例基本消散,占比28.33%,另外13例有显著消散,占比21.66%。所有病例均通过多层螺旋CT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血肿。在受影响的区域上,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受影响的病例有9例,占比15%,而胸降主动脉受影响的病例有51例,占比8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血肿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月至2018年6月的66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参与本次试验,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就两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3.0%)较对照组(18.2%)更低,两组对比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实施综合护理有助于促进内瘘成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过程中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636例院内存活的APE患者,中位年龄65岁,其中男占49.8%(317/636)。根据心律分为窦性心律组582例,阵发性房颤组23例,持续性房颤组31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院内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随访180 d,观察患者的生存情况。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房颤对APE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生存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在年龄、氧分压、氧饱和度、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肌钙蛋白I、深静脉血栓形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PE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OR=4.22,95%CI 2.15~8.31,P<0.001)和慢性心衰(OR=4.24,95%CI 2.33~7.72,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80 d内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总生存率都显著低于窦性心律组(65.2%,54.8%对88.5%,P<0.001)。Cox生存分析显示房颤(OR=2.11,95%CI 1.21~3.70,P=0.009)是影响APE患者6个月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E患者中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等相关,新发房颤可能是APE严重程度的一种征兆,且APE后并发房颤是影响患者6个月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