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使用2006年昆明市高中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高考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高中前的学习基础(以中考成绩为代理变量);学校变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学生及其同伴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高考成绩没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教育生产单元对可控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在整体上是缺乏效率的(有体制性原因)。文章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简介: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细节处思考。【感悟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当然不是想寻找“最大的一穗”,而是想借此让弟子们“生出”智慧,悟出人生真谛。聪明的弟子们心有灵犀,他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的确如麦地,满是“大大小小”的“麦穗”——机会。可是,面对机会,人们常常是如何做的呢?是不失时机地把握?还是东张西望,这山望着那山高,错失...
简介:<正>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曾进行过一场激烈、尖锐的斗争。六十多年来,苏联史学界对这场斗争的认识前后不一致。二十年代,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党内的一场不同策略思想的争论。三十年代末,随着肃反运动的发展,联共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变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认为,这是“党内反党集团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到白卫分子)勾结起来进行的一场反党、反苏维埃”的“叛卖活动”,“用左的词句巧加掩饰的一种奸细挑拨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基本沿袭了这种观点。五十年代末以后,苏联出版的党史和其他有关著作不再给反对派扣上“叛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