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年6月23日,浙江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在杭州市召开。全体省志办人员及11个市的志办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续志试点经验交流会精神,听取了各市地方志工作情况汇报,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并研讨了续志编写中的一些问题。
简介: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演变,皮黄腔流行全国南北各地,并影响几十个兄弟剧种。清末民初,汉调改为汉剧,皮黄腔发展到了更高峰
简介:僧格林沁作为科尔沁部蒙古贵族,曾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宠信和重用,担任过许多要职,指挥和参与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重要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深入研究僧格林沁,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清朝民族政策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僧格林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20年。20多年来,共发表研究僧格林沁的论文40篇以上,其中对僧格林沁在第二次、第三次大沽IZl战役中的功过是非讨论较多,争议也较大,而对其早期镇压北伐太平军和后来镇压捻军,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持否定态度,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下笔者以目前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对僧格林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做一综述。
简介: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20世纪的国内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西学解老,二是注重校诂与考证;中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陆学者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分析老学的阶级属性及哲学性质,1973年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为这一时期的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后期的老子研究是在大陆与港澳台四地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老学界交流合作频繁的背景下进行的,80年代初注重反思,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在视域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不断深入,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得学术界在诸如版本及作者、老子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先秦儒道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基本达成共识.
简介:<正>以往的研究容易给人这样一个印象:清代江南丝绸的市场主要是在国外。实际情形恐非如此。1897年,日人松永伍作在考察了中国的蚕业后说:“今就广东,上海两口输出者,生丝共计约八十万捆,而其内地消费共计,其详不可知,质之商贾,视之实情,殆三倍于出口者。其国中流以上,多衣绢帛,内地消费之多,可知也”。20世纪初海关税务司赫德的助手马士作过统计,在1905年船运的26926担丝绸中,9793担运向香港,2597担运向各通商口岸,剩下14536担用于国内消费。按照他的说法,用于国内消费的丝绸至少有54%。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丝货、特别是生丝出口的黄金时期,国内消费比例仍然如此之高,通观有清一代,则丝绸在国内消费的比例就更高。可以肯定地说,清代以江南丝绸为主的中国丝绸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