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郡在设置之初就与边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传世文献中《史记》最早出现“边郡”一词。边郡成为秦汉一个习见的概念,它的认定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必须有“障徼”等边防设施才能称为边郡。边郡意涵其实有广义狭义之分,有时并不能严格按“有障微”的边境线所在来划分界定。边郡与内郡的众多差异中,生产方式的差异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差异影响到人们的习性风气。在中国领土幅员初步成形的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有过两次大的开边扩土的浪潮,这也是边郡设置的两个高潮,设置过众多的边郡。

  • 标签: 边郡 认定标准 差异 具体设置
  • 简介:本文对西方社区旅游概念在中国的4种误读进行了梳理,包括社区尺度模糊导致参与范围的变形、社区旅游是产品还是理念、参与的目的是否局限于经济利益、受益方应该主要是社区成员还是地方政府。如果中国学者要在社区旅游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既要排除以上种种误读的负面影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区旅游本身在实施过程、适用范围、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 标签: 社区旅游 西方 中国 误读
  • 简介:解说是旅游休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但关于解说的研究却只是近50年以来的事情。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解说研究经历了形成期、寻找最佳媒介期、探求正当性阶段,到1990年代初期初步走向成熟。目前,国际上的解说研究借助更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应用社会科学如营销、消费行为、应用行为分析及教育分析方法等,通过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规范焦点理论、阐述可能性模式、基模理论、防御动机理论以及其他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得到理论架构,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相应,解说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大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水平也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梳理了国际解说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解说的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解说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解说研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解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研究的案例地选择较单一,对解说效果的评估缺乏定量的评估等等,另外也看到中国大陆地区,有关解说研究的论文曾逐年增多的态势,解说研究在中国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解说也会被用到旅游的各个方面。

  • 标签: 解说 旅游休闲研究 起源 概念 研究进展
  • 简介:首次从学科体系出发研究运河学,从运河学提出的背景意义出发,提出运河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运河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运河学的内涵,进而提出了运河学的分类:理论运河学、应用运河学、运河史学;同时讨论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整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比较法研究。对运河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与展望:明确运河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思路;整合力量,多方联手,建立运河学学术体系和专业课程;面向现实,服务社会,为运河学的构建创造良好环境。在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对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运河学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 学科建设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逆城市化”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学者的关注,日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衍生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反城市化”以及“郊区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学者们的争议与误解。基于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这一“社会事实”,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不是“反城市化”,与“郊区化”存在显著的区别。对“逆城市化”进行本土概念界定,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性的逆城市化理论,促进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实践。

  • 标签: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反城市化 郊区化
  • 简介:作为背包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背包旅游者这个术语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该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主要争议.在对背包旅游者概念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结合背包旅游现象的新特点,本文提出:自主性和深度体验是背包旅游者概念的本质内涵,以此构成该概念界定的主要依据,因此,背包旅游者是倡导自主精神,采取自助旅游方式前往异地寻求深度旅游体验的人.同时,本文指出,现阶段的背包旅游者具有类型上的划分,借助“意义”和“形式”两个维度可将其分为朝圣型背包旅游者、形式型背包旅游者、享乐型背包旅游者及纯粹精神型背包旅游者.

  • 标签: 背包旅游 大众旅游 背包旅游者 旅游体验
  • 简介:“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 标签: 西南 概念 范围 历史演变
  • 简介:清初陕北边外禁留地承自明代烧荒形成的隔离蒙汉的黑色地带。乾隆八年,双方在边外五十里一线划出有形界线,称黑(牌)界,该谓附会于烧荒形成的黑色地带,是汉人对边外自然景观记忆延续的反映。黑界以内,伊克昭盟各旗汉族移民的耕地范围并不相同,使得黑界与移民垦殖北界之间形成宽窄不一的土地,由此衍生出当时文献未言,却实际存在的所谓黑界地。牌界地是指边墙与牌界之间的土地。伙盘地是移民定居和租耕之地,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空间特征。白界地一称晚出于民国绥远编纂的文献,实为牌界地的异写,其产生可能与牌借地、白借地称谓有关。陕绥双方对诸称谓的不同书写,反映各自从己方利益和地方本位的角度,对重构清代鄂尔多斯南缘汉族移民垦殖史的不同表达和现实立场。

  • 标签: 鄂尔多斯 禁留地 烧荒 黑界地 陕绥划界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化概念的纵横比较,认为三者的基本特征较为类似,都要求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具备地域的相邻性、交通的可达性、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特点。从个性特征看,三者差异在于发展阶段、地域空间尺度、中心城市的数量与地位、最终发展状态等方面的不同,都市圈与城市群倾向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态势,而同城化强调的是同质化的社会发展态势。

  • 标签: 都市圈 城市群 同城化 辨析
  • 简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的前沿地区,是城乡作用力交织碰撞的地域空间,对它的概念描述及划分因城乡发展的背景各异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而不同。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概念的发展,比较了我国描述城市边缘地带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使用范围。针对当前国情,提出了突出地域空间、土地、社会、经济方面特征的城市边缘区概念;结合常用的划分边缘区的几种方法,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从城市规潮角度潮分边缘区的主要原则及其方法。

  • 标签: 城市边缘区 概念比较 地域划分 汉市
  • 简介: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交叉时,“地方”则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本文结合英美地理学刊物中若干涉及“地方”研究的文章,挖掘了地方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人文地理学诸分支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的结论是:地方研究可支撑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的研究;支撑区域地理学地方营销和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支撑城市地理学公众参与式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支撑政治地理学的选区策略制定。因此,“地方”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存在意义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学术营养,同时,文化地理学对地方的研究也可以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社会应用能力更强。

  • 标签: 地方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 简介: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

  • 标签: 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定位 目的地品牌化 目的地品牌本体
  • 简介:在全球化主题的研究上当代人文地理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人文地理学具有跨学科和追求时尚的学科特点,受多种理论和方法论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庞杂的全球化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地理学家而言,把握地理学的全球化观点,正确理解相关的名词和全球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演化及其全球化的研究主题;二是全球化概念及空间辩论的演化;三是通过全球化历史演化框架,了解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空间结构的地理学观点的演化。

  • 标签: 当代人文地理学 全球化 空间 空间规模 全球化历史演化
  • 简介:进入新千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旅游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但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并未实现统一。本文在回顾已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逻辑和认识论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辨析,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与作用,并尝试运用系统论思想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之形成的概念模型。

  • 标签: 旅游 旅游目的地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