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博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肾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式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为10%,而同期对照组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作为临床治疗肾囊肿的首选方案而加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置胃管经改良置管方法、固定方法后置管成功率和留置胃管后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对70例需要置入胃管和留置胃管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压舌板辅助置入胃管,用棉纱绳固定胃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置入及固定胃管,对比分析两组胃管置管的成功率及留置胃管后固定成功率等,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5.7﹪,胃管固定成功率为60﹪,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3﹪,胃管固定成功率为96﹪,统计学分析P<0.05,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压舌板辅助置入置管一次成功率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棉纱绳固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成功率优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胶管与肝素锂管对心肌酶谱(AST、LDH、CK、LD-1、HBDH、CK-MB)测定的影响。方法用三种试管分离胶促凝管、肝素锂抗凝管与普通干燥管分装全血与混合血清,37℃水浴1.5与3小时后测定心肌酶谱。结果37℃水浴3小时内,全血标本随时间延长,肝素锂管组与普通干燥管组心肌酶谱中的LDH、HBDH与LD-1均有上升趋势,分离胶管组则相对比较稳定。同一时间段,混合血清分离胶管组、肝素锂管组与普通干燥管组间心肌酶谱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标本三种试管间AST、CK与CK-MB无显著性差异(P>0.05),LDH、HBDH与LD-1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分离胶管与肝素锂管的化学成份对心肌酶谱本身影响不大,但可有效延缓血细胞内心肌酶析出,比较起来,分离胶管因为隔开了血细胞与血清能更接近标本采集时的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PICC置管前系统评估对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行PICC置管患者,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最基础的常规评估,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评估,并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患者实施系统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儿科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其中的210例进行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置管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双手送管,实验组患者采用单手送管,记录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的第一次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等数据,探究单手送管与双手送管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第一次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为95.24%,对照组第一次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为88.57%,对照组第一次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低于实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时,单手送管可以有效的提高首次送管的成功率,并延长留置管的留置时间,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门诊治疗的下泪小管阻塞共78例(90眼),在局麻下行crawford管治疗。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术后1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61眼(67.78%)。拔管后,治愈71眼(78.89%);好转7眼(7.78%);无效7眼(7.78%);复发5眼(5.56%)。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下泪小管阻塞的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减少吸氧管弹出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2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不同的深度,相同的时间及氧流量,监测吸氧管有无弹出。结果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不同的深度,相同的时间及氧流量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的深度,可以减少吸氧管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减少吸氧管污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及3cm,9cm各8小时,氧流量1~2L/min,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气管口覆盖单层湿方纱,吸痰时方纱及吸氧管取出,连续监测吸氧管有无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结果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与3cm,9cm各8小时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可以减少吸氧管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减少护理人员处理,更换吸氧管的次数,从而降低护理工作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16.00%)(χ2=4.00,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