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艺术的来源、作用、服务对象,以及艺术和市场的关系、艺术家的责任和修养等方面,都有很精彩的论述。作为一个作家,我的理解是:要写有信仰的文字。我说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文学信仰。有人说"信仰是文学的根",也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信仰",都是不准确的命题。实际上,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并不是一回事。文学有自己的信仰,向真、向善、向美,坚信世界是可以更美好的,这是文学应有的信仰。

  • 标签: 文艺工作 向善 服务对象 人说 创世史诗 中国作协
  • 简介:他的名字,不止一次地读到,在报刊上。关于他本人,黔东南甚至贵州省喜欢搞点民俗研究和写点文字的人,大多是晓得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幸运地成为了他的学生。

  • 标签: 文字 民俗研究 贵州省 黔东南
  • 简介:一段臆想的词藻在某天多出了一组新意一些事,一些人在低矮处和我的记忆交汇事外的某处排列着很多影子企图用最完美的经历涉入一条路从浅入深一个人从生到死盈满的文字束缚着一颗心在隐晦的深处肆意捏造着假象寄存旋飞的心和一些流苏般的迷离我挥写出蹩脚的墨字使自己沉入扉页间折叠的牢狱……虚幻一场梦的开始在意识里在冷却的心中一幅残缺的画面和心仪的人的眼睛一组简略的语言。

  • 标签: 文字 语言 隐晦
  • 简介:一无论是思想史,还是文化史,20世纪称得上是语言的解放世纪,语言的奴隶制制度被解体,语言真正成为了主人.柏拉图是把语言看作是上帝的理性世界的仆从,语言只是对这理性世界的死板的摹写.

  • 标签: 文本意义 北岛 理性世界 20世纪 语言 思想史
  • 简介:岁月易逝永远是中老年人的感觉。遥想四十六年前,我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哪里会想到,如梭的岁月会把生活雕塑成一串串往事,回首往事,又永远是魅力无穷的人生咀嚼。今年是郭沫若先生逝世三十六周年,我又一次翻捡出先生在1967年8月25日亲笔写给我的一封挂号信。这封信已在我的记忆库中“窖封”了将近半个世纪,真堪称作生命中的“陈酿”了。信的内容如下:

  • 标签: 交往 文字 中老年人 郭沫若 挂号信 生活
  • 简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感触良多。我出生在西吉县的一个山沟里,这三十二年来我一直没有远离生我养我的那个小山村,即便现在工作很忙,也还是会回去住一段日子,在那里我能够静下心,坚守清贫,用一颗虔敬的心进行书写。所以,我文字里具有的那一种较为原始的淳朴和宁静,不是刻意寻找而来的,而是生活和生命本身赋予的。文字营造的世界,是温暖的,是矛盾的,当然,也难以避免生活中那些必须面对的残酷和冰冷。同时,得承受一份孤独,很多文字都是在孤寂中研磨而出的。

  • 标签: 文艺工作 中短篇小说 鲁迅文学院 文学评论 女性视角 中国作协
  • 简介:坦诚地讲,初始知道萨尔曼·拉什迪,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因为文学之外的事情:1989年他因为出版小说《撒旦诗篇》,

  • 标签: 拉什迪 文本 《撒旦诗篇》 小说 文学
  • 简介:博尔赫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名先驱.尽管博尔赫斯最初的梦想仅仅是探索出一条与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相异的道路.但是整个后现代语境中对他的推崇却塑造了他的后现代雕像。本文将通过对博尔赫斯小说作品的解读,对其作品写性文本的无限重写加以论述。

  • 标签: 可写性 后现代
  • 简介:冷峻表述下,是焦虑的别样呈现,是真实的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灵历程和运动状态在文字里得到形象的呈现。这种呈现意味着,个体心灵与文字建立了一种默契,是相互间的利用,是不言而喻的心知肚明。在释放的同时找到文字前行的路径;在文字前行的同时尽情释放。但是这种尽情仅仅止于一种理性的尽情,是完全让我们陌生的一种表述。各种场景,以及居室布置,还有种种人物活动,都直接指向心理层面,尽管扑朔迷离,但是精准,不可怀疑。

  • 标签: 心理状态 叙述角度 亲密感 嫉妒心理 人物塑造 枕边书
  • 简介:传统小说中的图文关系是松散而和谐的,删掉插图对阅读文本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图一般都为文服务,它们的意义所指也是明确的;而后现代小说的图文关系则是紧密而对抗的,删掉插图,文本就无法正常阅读,图不是文的傀儡,而要凸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图像与文字所指意义的关系常常是解构性的和不明确的。这种由《项狄传》开创的“语像写作”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仍以文字叙事为主导,但图像在小说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与文字相同的地位,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噱头。图像突破了媒介差异直接参与到叙事流中,以“图像修辞”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叙事风景,对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印证了现代社会表达的“语言危机”,也预示着文字叙事在纸媒上所能达到的极限。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媒介 插图 图像修辞 语像写作
  • 简介:中国古代左图右史的文化传统、明清书坊主的营销策略、插图本身的独立自足性及其导读功能,都使插图成为明清小说重要的“副文本”。明清小说插图包括“全像”、“偏像”、“出像”、“绣像”等多种形式,其表现形态更是繁复多样,不同区域的书坊、文人清赏清玩习气以及书坊主或插图者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构图心态、插图动机、构图方式等因素,都对明清小说插图形态的生成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

  • 标签: 明清小说插图 表现形态 生成及演变
  • 简介:物象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自古即有“月”寄寓思乡、圆满之情;“云”表达游子、漂泊之感;而“岁寒三友”(梅、竹、松)则是坚强与高洁之意,此类物象在传统诗歌中比比皆是。大量的客观物象在文化历史的承袭过程中成为诗人潜意识中跃动的诗歌因子。同时,客观物象本身承载着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符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历代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在人与物的对话中

  • 标签: 客观物象 诗歌创作 文化历史 语言特征 文本 简论
  • 简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它出现在目前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而且从1912年入选由蒋维乔、庄俞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五册》起,其改编白话版与文言原版就是各个版本的小学或初中教科书的常备课文。其寓意看似简单明了:体现了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细究之下,

  • 标签: 《愚公移山》 现象学还原 神话文本 语文教科书 经典课文 商务印书馆
  • 简介: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列国志传》卷一是介于《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之间的过渡性文本;从文本自身的角度看,《列国志传》卷一初步具有以正统叙事整合民间叙事的特征。较之《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卷一具有正统叙事的某些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深受崇实黜虚的信史观念的影响,二是对仁政、忠君等儒家政治伦理的强调。但同时,《列国志传》卷一对以往武王伐纣故事中怪力乱神的因素并未完全剔除,而是适度加以保留,并将其纳入正统叙事的框架之中。明代中后期历史小说领域内以信史为尚的文学观念和“按鉴演义”的编撰方法,对该书叙事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列国志传》 《武王伐纣平话》 《封神演义》 正统叙事 民间叙事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生态中的主导力量。面对这一文化势力的冲击,文学书写也开始向消费主义投诚,这一趋势在历史书写中显得尤其突出。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和莫言、mN-增的话剧《霸王别姬》,虽然都以霸王别姬这一历史故事为书写对象,但是呈现出的文本却差异十足。不过,在历史与文本的偏移中,折射出的都是作家对于消费主义的迎合姿态。而在当今戏剧突围的4g-索中,如何平衡责4-2与利益的关系,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 标签: 霸王别姬 消费主义 戏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