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93,F=21.629,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41、44.676,F=14.483、26.738,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182、17.159,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19、11.394、27.382,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1、7.036、13.50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r=0.715、0.772,P<0.05),与PT呈负相关(r=-0.826,P<0.05);抗凝血酶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r=-0.784、-0.753,P<0.05),与PT呈正相关(r=0.807,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A)、血浆抗凝血酶(AT)抗原(Ag)、蛋白S(PS)、血浆蛋白C(PC)以及D-二聚体等凝血易栓指标对诊断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再根据PS、PC水平将疾病组进一步分为单纯AT缺乏组、AT联合PS缺乏组、AT联合PC缺乏组和AT、PS、PC全缺乏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AT∶A、PC及PS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AT∶Ag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T缺陷症组AT∶A和AT∶Ag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t=-6.118;P〈0.01);AT联合PS、PC缺乏患者的PS、PC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7,t=-3.065;P〈0.01);AT缺陷症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P〈0.01)。结论: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
简介:摘要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肺动脉狭窄闭塞疾病,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尤其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血栓栓塞性疾病(CTED)中。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损伤咯血和再灌注肺水肿等。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普通肝素是抗凝药物中的一种,经常在BPA中使用,若抗凝效果不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该文报道1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下降的CTED患者,两次BPA术后发生肺栓塞。期望通过此病例加强术者对AT-Ⅲ的重视及对此类患者BPA术中处理的探讨,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因(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的测定在脓毒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医疗记录,住院患者共126例,其中脓毒症患者78例定为A组,普通感染者48例定为B组,另选取未感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50人定为对照C组,检测并记录各组受检者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比较各组AT-III活性。结果与B、C两组相比较,A组AT-III活性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AT-III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脓毒症的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浆抗凝血酶III活性明显降低,AT-III活性的检测对于脓毒症的早起诊断与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术后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的意义。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5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进行分组:发生血栓14例患者进入试验组,未发生血栓40例患者进入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术后3d和术后7d,采集静脉血液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2h的抗凝血酶、D-二聚体相近(P>0.05);术后3d和7d,试验组抗凝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其抗凝血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血栓检测指标开展诊断和防治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与凝血因子Ⅶ(FⅦ)联合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AT基因和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收集2018年11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和临床资料(共3代16人),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AT:Ag)、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AT基因和F7基因全部外显子、侧翼及5′、3′非编码区,寻找基因异常位点,并通过克隆测序及反向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Ⅱ6)AT:A和AT:Ag明显下降,分别为46%和135 mg/L(参考范围为250~360 mg/L);其家庭部分成员(父亲Ⅰ2、小姑Ⅰ4、堂姐Ⅱ1、表姐Ⅱ3、小弟弟Ⅱ8、侄子Ⅲ3)AT:A和AT:Ag均降低至正常人的50%左右;其父亲(Ⅰ2)、小姑(Ⅰ4)、大弟弟(Ⅱ7)、小弟弟(Ⅱ8)、侄子(Ⅲ3)FⅦ:C分别为45%、50%、48%、47%和48%,而FⅦ:Ag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Ⅱ6)及其家庭部分成员(父亲Ⅰ2、小姑Ⅰ4、堂姐Ⅱ1、表姐Ⅱ3、小弟弟Ⅱ7、侄子Ⅲ3)AT基因5′非编码区存在rs3138521多态性;其父亲(Ⅰ2)、小姑(Ⅰ4)、大弟弟(Ⅱ7)、小弟弟(Ⅱ8)、侄子(Ⅲ3)均存在F7基因8号外显子c.109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rg304Gln。结论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Ⅶ分别存在rs3138521多态性和c.1091G>A杂合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成员AT与FⅦ联合缺陷的分子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 D-二聚体水平、抗凝血酶Ⅲ的检测临床价值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等指标明显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和血小板检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普通感染患儿和4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普通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以4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观察组。结果两组脓毒症患儿之间,对比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指标有差异(P<0.05),对比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的3项指标有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D-二聚体含量上升,血小板数量下降等情况,通过检测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指标三项指标,可诊断儿童脓毒症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检测用于儿童脓毒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摘选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设为A组,取同期本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0例为B组,对两组儿童行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B组患儿的抗凝血酶Ⅲ为(85.39±13.12)%,D-二聚体为(0.69±0.41)mg/L,血小板计数为(229.54±112.11)×109/L,A组分别为(108.45±9.71)%、(0.27±0.08)mg/L、(293.33±65.32)×109/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B组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抗凝血酶Ⅲ为(66.35±16.33)%、D-二聚体为(1.09±0.63)mg/L、血小板计数为(148.77±101.49)×109/L,普通脓毒症患儿分别为(89.35±19.32)%、(0.72±0.45)mg/L、(231.25±111.39)×109/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检测在儿童脓毒症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可以判断出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C(PC)的活性变化对血栓性疾病的影响,以期探讨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及其对照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蛋白C的活性。结果(1)血栓形成性疾病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2)正常孕妇和正常非孕妇比较AT一Ⅲ、蛋白C活性有差异但无显著意义(P<0.05),而妊高征者与正常孕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检测AT一Ⅲ、蛋白C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抗凝血酶Ⅲ(AT-Ⅲ)和梗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D-D、hs-CRP、AT-Ⅲ检查,评判上述指标和脑梗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常规检查结果、D-D、hs-CRP、AT-Ⅲ检测结果比较,除空腹血糖(FB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外,其他各项指标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D、hs-CRP、AT-Ⅲ,可客观评价脑梗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