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RCT在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西门子Emotion螺旋CT进行常规扫描后再进行HRCT扫描.结果21例患者中15例被诊断为IPF.结论HRCT对诊断IPF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肺疾病,预后不良。目前抗肺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已获批上市,能够部分地延缓IPF患者肺功能的下降。随着对肺纤维化机制的认识,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靶点的抗肺纤维化药物研发速度加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就IPF抗肺纤维化新药临床试验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2010年1月~2015年7月接受治疗的1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粉尘吸入、吸烟、男性及暴露等,肺功能表现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弥散功能障碍,6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无法耐受肺功能检查。肺下叶及外周多见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警惕肺癌的同时发生,应采取胸部CT及血清CEA对患者进行监测,由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得化疗治疗存在限制,同时抗癌药物及放疗容易引起肺纤维化的加快并产生副作用,因此,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预后效果不佳,还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加重呼吸障碍,特别是活动后,临床症状会更加明显。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肺容积减少、通气功能障碍。近些年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相关性咳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方可确诊,确诊后自然病程在五年左右,目前研究发现: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为30%-50%之间。
简介: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系统,已知RAS在血压调节、电解质及体液稳态方面起关键作用。随着不断研究,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进程中也观察到了局部RAS系统的异常激活,提示RAS系统可能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本文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就诊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随机选取了50名,分析这些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影像诊断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影像中的磨玻璃样低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吸率(FEV1/FVC)呈现负相关性;螺旋CT影像中的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VA)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螺旋CT影像中的蜂窝影与用力肺活量(FVC)、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VA)均呈现负相关性的特征。这表明不同程度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和螺旋CT影像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结论对于利用螺旋CT影像特诊进行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诊治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38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干咳、胸闷气急;胸部CT表现为肺纤维化病变部位有明显的结节状或团块状肿块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和鳞癌;多数患者确诊为肺癌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情况较差,患者中位生存期为半年。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合并肺癌几率较高,临床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治疗该疾病的难度较大,且通常预后情况较差,应尽早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
简介:摘要刘建秋教授认为此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之虚所致,应当从三脏共同调理。并按照气血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提出了“益气养阴”“健脾化痰”“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佐金平木”的治疗原则。本文总结了刘教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经验,并以一病例加以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强的松、替米沙坦、氨溴索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剂量为0.5-1.0mg/kg,口服治疗,替米沙坦40mg/d,口服,氨溴索15mg加40ml生理盐水,加入雾化器内进行超声雾化,每日两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每次160mg,加入生理盐水中,1次/日,静滴。治疗2周。结果川芎嗪联合强的松、替米沙坦、氨溴索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强的松、替米沙坦、氨溴索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间质性肺病。目前临床上经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治疗IPF的药物只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但治疗效果欠佳,IPF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因此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脂代谢研究在IPF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脂代谢在IPF的发病机制、生物学标志物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呈进行性进展,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2~3年,并且由于其发病率的增加,它正在成为全球医疗保健的经济负担。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但仅有2种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可用于减缓疾病的进展。然而,IPF仍无法治愈。这使得IPF的早期诊断成为临床重点,目前没有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可以在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验证肺纤维化。因此,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新疗法。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微生物群生态失调参与IPF的发生及进展。本文探讨了目前肺部及肠道微生物群与IPF的潜在关联以及改善微生物群对IPF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