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双下肢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对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颅脑损伤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加上双下肢穴位按摩和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出现时间。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16.7%;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为10.8±1.2天,对照组为14.6±1.6天。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出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双下肢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出现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下肢气压治疗对防止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我院2020年11月-2023年11月66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术后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是否采取双下肢气压治疗均分为对照组(33位:常规干预)与实验组(33例:双下肢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48h后凝血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采取双下肢气压治疗可有效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率,并改善机体凝血功能。
简介:摘要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卵巢癌术后复发接受吉西他滨(1.2 g静脉滴注,第1天)联合卡铂(500 mg静脉滴注,第2天)方案化疗。第1次化疗结束后,患者即发生双下肢轻微水肿及刺痛,脚踝至小腿中部皮肤渐变淡红色;随后刺痛感及水肿逐渐减轻,表皮逐渐增厚。第2次化疗后,患者双下肢皮肤刺痛和水肿加重。化疗间歇期,刺痛症状和水肿逐渐减轻,但双下肢皮肤颜色逐渐变成深棕色,表皮增厚、变硬,呈典型硬皮病样改变。第3次化疗后,下肢刺痛及水肿再次加重,随后患者失访。因患者既往曾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化疗6次,无皮肤损伤发生,故考虑患者的硬皮病样改变与吉西他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2月-2008年2月10年剖宫产术后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我院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占0.28%,均表现为低热,患肢活动困难,局部肿胀疼痛,皮温变低,皮肤苍白或花斑样紫绀,多普勒彩超可确诊,采用非手术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辅以活血化瘀,局部热敷理疗,15天1疗程,8例2个疗程均治愈,无近期的并发症,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要充分认识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重视其预防,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早确诊,早治疗,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THA)被认为是近年来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它能让病人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减轻疼痛。虽然THA的优点已经得到公认,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到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病人的体验。双下肢不等长(LLI)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术后病人对医生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降低LLI发生的方法,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测量并尽量降低LLI的发生概率,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