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fibroustumorofthepleura,SF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胸心外科2005年12月~2012年7月年收治的10名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免疫组化分析CD34、Vimentin、Bc1-2均为阳性表达,CD99部分阳性表达(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术后随访3个月~7年,效果良好迄今为止,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SFTP的最佳方法。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寻常痤疮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图书馆检索1978年~21311年12月31日符合下列标准的临床文献:①方药药味完全列出,②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③治疗组患者≥30例,④有效率≥70%。结果从纳入的202篇文献中共筛选出方剂234首,用药167种,用药频次2485次。用药频次前4位的分别是黄芩、甘草、丹参、生地;167种中药分属于22类,以清热药最多;四气、五味分别以寒、苦为主;药物归经肝经居十二经之首。结论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与中医基础理论对痤疮的认识相符合,且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取肝郁气滞型痤疮41例和肺胃蕴热型痤疮42例,分别给予四逆散加减和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均治疗1月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结果肝郁气滞型女性E2、FSH水平明显低于肺胃蕴热型,P<0.01;肝郁气滞型患者T水平均低于肺胃蕴热型患者,P<0.01;肝郁气滞型所有患者PRL水平均高于肺胃蕴热型患者,P<0.01。结论肝郁气滞型痤疮与T、E2、FSH水平偏低有关,肺胃蕴热型痤疮与PRL水平偏低有关,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清性激素水平,结合中医症状和体征辩证施治,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49例,选取同期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患者18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呕吐频率、呕吐量以及钡剂排空时间均显著高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破裂瘘、术后梗阻、胃排空障碍以及营养性合并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应该在早期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并配合给与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肠道外营养、纠正贫血、积极预防并发症处理,对于患者痊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方法,探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6月份至2010年6月份收治的15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本文重点研究我院采取的治疗方法,探析临床疗效;结果收治患者后,我院及时进行相关检查,确定患者病情。7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应用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HCG水平恢复正常。2例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与超声辅助清宫术。1例患者接受病灶切除与子宫修补术,5例患者应用氨甲喋呤,并接受超声辅助清宫术。15例患者的子宫均得以保留,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子宫破裂或者其他严重并发症,预后情况十分理想;结论针对剖宫产瘢痕妊娠,应该及时进行超声诊断,确定患者病情状况。应用氨甲喋呤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必要时采取手术方法将病灶切除,辅以修补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该病。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实践,分析寻常痤疮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80例寻常痤疮患者,对这些患者全部采用科学、合理、安全的粉刺挤压方法仔细地挤出患者的粉刺,配合中药药物配方和红蓝光痤疮治疗仪及皮肤护理联合治疗寻常型面部痤疮的护理要脓液以及皮脂栓,选用红蓝光治疗仪照射,对患病处照射约20min,每周2-3次,在第9周进行复诊,而后进行疗效的评估。结果痊愈患者有60例,痊愈率为75%;显效患者8例,显效率为10%,有效患者4例,有效率为5%;无效患者8例,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0%。结论对寻常痤疮患者采取粉刺清除配合中药面膜和红蓝光照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再对这些患者采取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进医患之间的情谊。
简介: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各1例;7例惰性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瘤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瘤与惰性淋巴瘤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瘤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瘤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瘤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8F-FDG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瘤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瘤。18F-FDGPET/CT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