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希望将静脉溶栓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流动,挽救临床患者的生命。 方法 我院选取了2021年8月到2021年12月期间的42位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病情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然后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对静脉溶栓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在使用静脉溶栓治疗之后,有些患者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出治疗效果,有些则需要常会时间才能看出治疗效果,总体来说,静脉溶栓在应用过程中的有效率高达90%。结论 大部分患者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阻后,再次发病的概率明显降低,充分说明静脉溶栓对治疗脑梗死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用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29岁~74岁,平均年龄5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结果本组36例无一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缓解消失2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1例,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映淤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结论本组观察证实静脉溶栓疗法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自然病程,其疗效快、效果好,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对上述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进行系统护理,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经过静脉溶栓治疗完成之后,患者的身体机能有明显改善,语言功能也在逐步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痊愈的为39例,显效的为32例,有效的为21例,无效的为6例。在上述患者中,有1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3例轻微牙龈出血,8例皮下瘀斑),5例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六小时后出现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通过进行脱水降颅内压和对脑细胞进行处理,患者的不良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把2021.2-2023.2作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选取该时间段内本科室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进行研究,通过患者到院先后顺序实施分组,常规组(常规治疗方法)(n=16),研究组(静脉溶栓治疗方法)(n=16)。观察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常规组,差异可见明显(P<0.05);研究组白细胞介素-18,超敏C反应蛋白,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可见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5例(93.75%),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具有突出效果,不仅能够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能够使患者炎性因子有所改善,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推荐临床上广泛运用。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溶栓期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照。60例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栓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实施围溶栓期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