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微囊泡(或称微粒体)是来源于细胞膜的或者由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的膜性囊泡。任何细胞都能分泌微囊泡,而干细胞更是其重要的来源。近年来,干细胞因其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已经成为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1】,而其条件培养基中的活性有形成分——微囊泡,因其注入体内无免疫排斥反应、取材方便、安全性高、可定量等一系列优点更被广泛运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已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炎症、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均具有密切的联系【2】。本文着重阐述干细胞来源的微囊泡在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修复作用背后的潜在分子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与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72例脑卒中后偏瘫按照电脑随机分配法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行镜像神经系统康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感觉功能。结果:治疗前的评分组间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感觉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评(NBNA)及早期多感官刺激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一共纳入90例实验对象,均为我院的新生儿,研究开展时间2019.01月至2021.01月。将无任何脑损伤疾病的3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照组,将可能存在脑损伤疾病的60例 新生儿为研究观察组,其中有30例新生儿未给予早期多感官刺激治疗(观察1组),有30例给予早期多感官刺激治疗(观察2组),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均接受NBNA测评,对比两组NBNA评分以及观察组新生儿发生后遗症的几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NBNA评分,对照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2组后遗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观察1组26.67%(P<0.05)。结论:对新生儿进行NBNA测评,有助于临床根据测评结果治疗来新生儿脑损伤疾病,而早期多感官刺激则能显著减轻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 鉴别诊断中MRI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疑是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CT、MRI、病理检查结果,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和对比CT、MRI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疑是中枢神经系统SFT患者,MRI检查,阳性11例,7例肿瘤在颅内,其中4例类圆形,3例类椭圆形,直径(3.54±0.46)cm;4例肿瘤在椎管内,其中1例类圆形,3例形状不规则,直径(2.25±0.46)cm。病理检查,阳性9例;CT检查,阳性15例。MRI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SFT鉴别诊断中MRI特征明显,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在白血病的任何时期,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2020.03-2021.03我院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样87例,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n=44,早期康复护理)和参照组(n=43,常规护理),比较hs-CRP值,生活质量、NHISS 评分。结果:经护理,试验组 hs-CRP降至(6.26±3.39),NHISS 降至(6.19±3.53)分,比参照组低,生理功能护理后(66.87±5.32)分,社会功能(67.15±5.07)分,心理功能(68.97±5.13)分,总体健康(67.49±5.06)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有理想改善效用,还可减轻其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M3并发CNSL患者1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以同期诊治未发生CNSL的M3患者126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化疗用药时间、死亡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化疗时间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3并发CNSL患者复发率高,白血病细胞和人体对化疗药物耐受性的反比例关系是制约用药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 D3(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0例正常脑组织与2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组织中 Cyclin D3 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Cyclin D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阳性表达率增高(P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果,旨在为临床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的研究设计,选取了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纳入了9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随机接受了9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数据收集包括认知综合评分、注意力、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多个认知领域的表现。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药物前后的认知改善,并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平均差异和95%置信区间。结果:结果显示,鲁拉西酮和氨磺必利对认知综合得分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而氟哌啶醇在多个认知领域中表现最差。例如,在执行功能的改善中,奋乃静和舍吲哚表现最佳,氟哌啶醇和瑞莫必利的效果最差。荟萃分析的结果还指出,改善效果与药物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的认知缺陷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具有严重认知损害的患者,推荐使用效果最佳的药物如鲁拉西酮或氨磺必利。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对特定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和长期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3年3月收入70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患者依从性、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94.29%,略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总依从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为9.35±1.23,明显低于对照组15.32±1.33,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对比,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