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利用品管圈干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前防止再出血,不断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患者就医体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方法脑动脉瘤破裂后手术前患者将品管圈干预措施的患者设为治疗组,之前未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手术前再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再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预后情况好。结论品管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平扫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平扫及CTA资料,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位置、CT值与动脉瘤位置的相关性。结果(1).121例动脉瘤性SAH中发现动脉瘤131个(责任动脉瘤121个,非责任动脉瘤10个),发现不同部位的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SAH在CT平扫上有不同表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沟、脑池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结论动脉瘤性SAH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平扫对不同原因及不同部位的出血有很高的鉴别参考价值,为急诊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脑动脉瘤栓塞术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焦虑、抑郁)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行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6.88±10.32)分和(60.29±10.85)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8.2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时,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透桡动脉直接穿刺假性动脉瘤的预防。方法采用活动护腕对直穿部位进行保护,以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32例患者的穿刺部位用活动进行保护后,大大的减少了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一些没有做动静脉内漏手术的病人,在桡动脉直接穿刺血透结束后,用活动护腕对直穿部位进行保护,以及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直穿部位的动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0)。所有患者均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护理态度(98.75±5.73)分、健康教育(92.43±3.25)分;心理疏导(88.75±6.42)分;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65±1.26)d,以上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囊辅助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116例动脉瘤中18例宽颈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颈宽>4mm,称为绝对宽颈;动脉瘤的颈体比≥1/2,称为相对性宽颈。)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其中16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2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技术,先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将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18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保护下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完全17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1例术后弹簧圈脱落,未造成大的梗塞,后采用手术夹闭治愈。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平均随访6-12个月。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舱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分为HBO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HBO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HBO治疗,分别于术后3、7、14d统计两组患者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d伴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HBO观察组表现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例数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术后早期应用HBO治疗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HBO治疗能够尽快改善或解除脑血管痉挛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为精准判断患者颅内动脉瘤情况,临床探讨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查与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照影(CTA)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3~2015.5期间40例经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按检查方式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1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检查40例病患,观察2组对40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动脉瘤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检查的准确度、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将两种检查所得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观察1组检查准确度为87.1%,观察2组检查准确度为93.5%,两组准确度差值比较无意义,P>0.05;两种方式检查灵敏度各指标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颅内动脉瘤检查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上差别无意义,P>0.05,观察1组较观察2组颅内动脉瘤阴性预测值差,P<0.05。结论CT血管造影在临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上与DSA无明显差异,临床可采用此方式进行检查,对于一些不适合DSA检查的患者可作为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并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我院收诊的6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发出血患者作为基线资料,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实施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是对照组,观察组则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对比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明显,预后情况较好,并发症仅为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破裂颅内动脉瘤并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尼莫地平与罂粟碱术野灌洗疗效的对照观察。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共58例。我院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即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患者。对照组术中给予罂粟碱术野灌洗。实验组术中给予尼莫地平术野灌洗。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动脉瘤夹闭以后,经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检测结果证实均明显加快于动脉瘤夹闭前,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灌洗以后,经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检测结果证实明显低于灌洗前,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灌洗后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实验组载瘤动脉血流速度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过程中,术中采取尼莫地平、罂粟碱术野灌洗方式对脑血管痉挛均起到缓解作用,但尼莫地平疗效优于罂粟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