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21例共33个髋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7个髋关节,女16例26个髋关节。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4.124-1.23)岁。所有对象均接受pemberton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4个月,平均23个月。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手术后优良率为93.94%。X线结果显示,有19例达到同心圆复位,无再脱位发生,有2例患者分别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关节僵硬。结论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pem—berton髋臼截骨术和salter截骨术的改良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26例,经术前查体和MRI证实,均为新鲜完全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采用Krackow缝合方法修复跟腱治疗,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年。对所有26例患者,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其中优18例,良8例,无感染及无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需早期手术治疗,Krackow缝合方法是一种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较好的方法,术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可获得良好的小腿及足踝部功能。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60例锁骨中段1/3移位的病例,3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行锁骨吊带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4~70岁,平均(43.73±4.28)岁。钢板固定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6~63岁,平均(36.53±4.01)岁。两组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受伤严重程度、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方面无差别。研究结果按照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及术后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进行评价。骨折愈合时间主要根据术后影像学来判定。肩关节功能活动主要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constantshoulderscore,CSS),臂、肩、手功能障碍(thedisabilityofthearmshoulderandhandscore,DASH)评分来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3.40)个月。对两组CSS及DASH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均P〈0.05(P=0.000,P=0.003),且钢板固定组均值均大于非手术组(均值差分别为5.49、2.71)。治疗愈合时间:钢板固定组(12.10±2.60)周,非手术治疗组(15.78±2.23)周。并发症:钢板固定组1例骨折不愈合(3%),无畸形愈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不愈合(10%),12例畸形愈合(40%)。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是钢板固定组主要并发症,取出率为60%。非手术治疗主要并发症是骨折畸形愈合(40%)。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分别为93%和77%。结论在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切开复位钢板组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在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降低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因内置物刺激症状而取出内固定是钢板固定组主要的并发症。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槲皮素组、山奈酚组和芦丁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雌激素组与3个药物组分别给予雌激素及对应药物。12w后测定大鼠体重及子宫重量,并测定骨形成及代谢相关血液学、尿液指标,Micro-CT分析骨相关参数及骨小梁形态。结果相同药物浓度下,山奈酚、芦丁、槲皮素3种药物成分均可降低尿液中钙、磷的丢失,同时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山奈酚的作用优于芦丁和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槲皮素均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尤其是山奈酚,但均不能使骨小梁结构完全恢复。结论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中,山奈酚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最佳,芦丁次之,槲皮素最弱。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不同骨量患者血浆中转录受体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mRNA表达与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T2DM+骨量正常组(A组)50例、T2DM合并骨量减少组(B组)5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C组)50例。收集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50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外周血中Runx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A组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plasmaghl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较NC组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P<0.05);②C组25(OH)D、Runx2mRNA水平显著低于NC组、A组及B组;B组低于NC组及A组;A组低于NC组,即C组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骨钙素的影响,以及改善骨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上海地区筛选出中老年妇女154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A为未绝经,B为绝经。细分成:干预组A:未绝经38名;对照组A:未绝经40名;干预组B:已绝经39名;对照组B:已绝经37名。干预组每日服用2片钙尔奇牌添佳片(每片含钙273.5mg、VitD1.62旭、镁99.7nag、锌3.08mg、铜0.51mg),连续服用1年。所有参加者研究前后均检测腰椎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并进行24h膳食回顾调查和记录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研究6个月后,干预组骨密度值较前无显著差异。研究1年后,未绝经干预组骨密度有显著增加(+1.18%),未绝经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则有显著性下降(-3.74%)。已绝经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研究前后没有显著变化。②研究6个月、一年后各组的骨钙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A和B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局部关节痛、腰背痛等骨症状。结论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可明显增加未绝经妇女的骨密度,有效改善骨症状;可明显改善已绝经妇女骨钙素及骨症状,但其骨密度的改善不明显。建议中老年妇女应尽早补充与骨营养有关的营养素来防治骨质丢失。
简介:目的观察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6.4岁。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5例,C3型3例。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4例失访,另27例骨折全部愈合,伤口感染1例,尺神经损伤2例。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9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85.19%。结论三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适用于C1型骨折,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适用于C2型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适用于C3型骨折。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成人齿突骨折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7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9-14分,平均12.7分。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3例(71.7%),Ⅲ型骨折13例(28.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寰椎前脱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interval,ADI)3-7mm,平均4.3mm,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术,均可复位。采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25枚齿突螺钉和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显示25枚齿突螺钉位置均较好,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不够,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ADI为1-2.5mm,平均1.6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6.2分,平均改善率为89.3%。1例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齿突骨折端硬化,有明显的骨不连发生,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8%;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选择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脊柱创伤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同时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eossifieationofposteriorlongtitudinalligament,OPLL)是由于颈椎后纵韧带内出现异位骨,使得颈椎管有效空间减小,压迫颈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产生。目前有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退行性改变、长期反复应力失衡、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Tsukimoto于1960年首先报道了第1例OPLL灶压迫颈髓引起瘫痪的病人,此后日本有大量文献报道此种疾病,我国近年来报道也不少,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后纵韧带骨化使得椎管空间减小,或者直接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产生。
简介:目的总结治疗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治疗的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本组病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占75%,髓内肿瘤占25%。肿瘤全切除率87.5%,其中髓外肿瘤全切除率达100%,髓内肿瘤全切除率50%。术后症状改善、恢复满意14例,Frankel分级提升1~2级,1例症状无变化,1例症状加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良好,MRI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枕颈结合部内固定器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了神经损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