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强迫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常见症状,与其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全部强迫患者的病历,共166例,将有关因素和数据填入调查表中,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为1.72:1。平均发病年龄(24.02±11.77)岁,男女平均发病年龄有差异(u=3.45,P<0.01),男性早于女性,内向性格占56.63%,治疗有效率95.48%。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多数(74.10%),学生、工人、干部占职业前三位,特别是学生占40.96%,诱因前三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感情与家庭变故和学习任务过重,强迫病人有增加的趋势。临床强迫症状中前三位是强迫意向,强迫检查和强迫洗涤,症状分布间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9.54,P<0.005)。结论强迫的发生主要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对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

  • 标签: 病历资料 心理卫生 强迫症 心理社会因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动脉段大动脉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2例皆为颈内动脉动脉段动脉瘤,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结果2例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随访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行DSA复查1例,CTA复查1例,均提示动脉瘤栓塞稳定,未见复发。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动脉瘤,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能极大降低治疗费用,长期疗效仍需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眼动脉 ONYX胶 弹簧圈
  • 简介:关于脊髓空洞(SM)的探讨可追溯到300年以前,300年的时间里产生各种学说解释其发病机制。20世纪以来,对脊髓空洞的认识逐渐转向对脑脊液动力学的研究,认为脊髓空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脑脊液紊乱所致,并催生了多种学说。这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可行性,但仍不能满意解释诸多存疑。目前新的理论认为,脊髓空洞形成的力量来自于脊髓组织的搏动压。

  • 标签: 脊髓空洞症 病理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和心得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7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对象,依照随机偶数奇数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综合治疗,对2组睡眠改善效果、临床疗效、治疗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慢性失眠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满意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和借鉴价值。

  • 标签: 中医综合治疗 慢性失眠症 经验
  • 简介:目的分析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并发。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3月~2005年9月我科2103例经蝶手术的垂体腺瘤病人术后并发。结果尿崩症发生率为18.1%,低钠血症3.6%,视力恶化1.7%,垂体功能低下2.0%,中枢神经损伤1.0%,肌麻痹1.5%,脑脊液鼻漏2.2%,颈动脉损伤0.8%,鼻衄0.2%,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0.3%,残瘤出血或肿胀0.4%,脑膜炎0A%,病死率0.8%。结论熟悉手术局部解剖,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能、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才能降低手术并发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垂体肿瘤 经蝶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强迫(obsc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指的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人深知这些症状不合理,没必要,无意义,但欲无法摆脱和控制,因而焦虑和痛苦,OCD相对于其他神经而言,具有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较重的特点,OCD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近年来,专

  • 标签: 强迫症 OCD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抑郁患者与性别、性格的关系及临床特征。方法封80例住院的抑郁首发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住院抑郁病人80例,92.5%的病人出现过自杀观念,25H的病人有明确的自杀行为,而且同时伴有严重焦虑,失眠时更易出现自杀行为,并且在性别、性格上有显着差异。结论未来10年中,抑郁将成为全球第2号杀手,长期躯体不适,且治疗无效者要考虑抑郁的可能,且性格内向及女性占多数。

  • 标签: 临床分析 自杀行为 抑郁症患者 临床特征 统计分析 自杀观念
  • 简介:我国精神分裂发病率约为7%-13%,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登记的精神分裂患者数量大约500万。然而,说起精神分裂,很多人并不了解,不利于该病的临床诊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精神分裂,更全面的认识一些精神分裂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慢性疾病
  • 简介:采用催眠疗法对强迫性神经患者进行催眠分析。结果显示:强迫性神经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患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强迫性神经的症状背后不一定具有性内容。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 家庭教育 生活经历 催眠疗法
  • 简介:分娩后12个月内是妇女一生中发生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抑郁和焦虑是围产期妇女较常见的心理反应,若得不到相应的关注与治疗,可以发生产后抑郁。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0%~16%,国内报道为15%。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恢复,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和家庭都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帮助产妇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以下是就近几年来产后抑郁的病因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抑郁症 产后 病因 治疗 进展
  • 简介:抑郁患者的躯体表现是影响抑郁低识别率的原因之一。躯体化导致了大量抑郁患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低情感症状而就诊于非精神科,造成了误诊或漏诊。现将国内外对抑郁患者躯体化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心理社会中介作用因素如文化因素、述情障碍、躯体感觉放大及生物学因素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抑郁症 躯体症状 述情障碍 躯体感觉放大
  • 简介:抑郁是与睡眠障碍相关的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约80%的抑郁患者存在睡眠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抑郁睡眠障碍的脑电图监测、神经生物学机制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障碍 共病
  • 简介:目的探讨强迫与焦虑的关系,为探索心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oa的八型分类,将100例强迫患者按焦虑程度(SCL-90焦虑因子分)分三组追行比较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伴焦虑者占79%,伴抑郁者占74%;高焦虑组病程长于低焦虑组(P〈0.05);Foa分型中,高焦虑组以Ⅰ、Ⅱ和Ⅵ型多见;临床症状中以强迫恐惧的焦虑分高于污染/检查、强迫意象/表象、强迫思考、强迫性犹豫不决和强迫观念(P〈0.01)。结论强迫与焦虑的关系确有Foa等人提出的八种临床类型;强迫患者伴焦虑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病程,而是致焦虑性强迫想法与减焦虑性强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强迫症 焦虑 临床症状 临床类型 焦虑程度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8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分析。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认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的抑郁诊断标准诊断抑郁。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与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或久治不恢复以及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应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神经性障碍属轻型精神障碍,有自知力,主动求治,因此对其诊断和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病史采集要详细;诊断应务求细分准确;治疗应注意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适宜性,医护人员知识的全面性,具体性和实践性,病区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药物治疗的个体性,心理治疗的有效性,现实性和渐进性,现具体介绍如下。

  • 标签: 神经症性障碍 诊断 治疗 精神障碍 心理学
  • 简介: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的临床特点、电生理表现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3年收治的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年,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均为在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持续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意识障碍,发作后无任何不适.4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以及头部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特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经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后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散发;可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其他疾病.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预后良好.

  • 标签: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 CT检查 卡马西平 左旋多巴 氟哌啶醇
  • 简介:现在很多人将孤独与孤独划等号,认为孩子总是待在家里,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就是孤独,或者觉得将孩子放在小朋友多的地方,就不孤独了,孤独便会慢慢改善,但事实并非如此。孤独并不等于孤独,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

  • 标签: 孤独症;早期识别
  • 简介: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患者合并高催乳素血疾病,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使PRL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药物的效价强度与催乳素呈正相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5-HT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具有相对特异性,锥体外系副作用轻,临床疗效显著,对催乳素水平影响小,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对催乳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药理机制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高催乳素血症 抗精神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