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政权创建到国家治理转变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国家治理尚无经验可循。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智慧,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开展国家治理实践:坚持以《共同纲领》为政策归依和行动指针,治西南、聚人心,求取最大社会公约数;明确以反封建为切入点,通过确定反封建的任务、明确'四个数字'破解难题、深入开展源头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坚持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根本,领导组建和巩固基层政权、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动员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抓住社会治理之关键环节;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推动民主治理、实现廉洁治理、加强依法治理,探索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顺利完成了建政初期党中央赋予西南局的重要使命。
简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在时代转折时期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冷静观察'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以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人类社会当时面临的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冷静准确的观察,得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冷静观察'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丰富的人生阅历,非凡的人格禀赋,敏而好学和勤于思考,强大的自信力,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冷静观察'基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与实践意义,这是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发挥自身卓越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对时代战略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斗争方法在内诸方面的总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要求,更要准确把握'冷静观察'这一基点,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洞悉全球问题,真正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简介: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成果,它不仅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具有穿越时空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点首先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其理论基石;其次,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需求的回应,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奠定了其实践基础;再次,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国防与经济、数量与质量、精神与物质以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等若干重大问题和基本范畴辩证思考,奠定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总体基调。
简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全面改革,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有轻重缓急的改革。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邓小平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发展的方式不断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简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事件频发,维护好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的稳定思想包含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文化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四个方面内容,是当前做好高职院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宏观指南。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的破坏;经济实力不够和利益分配不公;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不够;社会不良风气和学校领导工作作风的影响。在邓小平稳定思想指导下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具体措施是:保持高职院校的政治稳定;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公平公正;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教育;坚决惩治腐败,改进领导工作作风。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针对林彪、'四人帮'等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歪曲毛泽东思想的行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针对未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构成了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这把刀子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无缺的体系,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简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有很多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家,邓小平一直将作风建设与探索、确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并加以谋划推进。转变思想作风,树立并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思想前提。继承和弘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严肃纪律作风,加强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简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曾被公认为《共产党宣言》的精髓。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对于因“新经济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联共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历史形成的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对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难以超越的界碑。从斯大林模式中突破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由消灭私有制转向发展生产力,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过70多年的艰辛,也未曾有人敢于迈出的死胡同。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绝不是一种僵硬的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人民的福祉,具体采用何种制度,全以是否利于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为转移,体现了他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政治胆略和伟大气魄。邓小平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代伟人。
简介: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思想并将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其内涵丰富而又深刻: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必须接受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既继承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在理论上赋予了其全新的时代内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最大的事情','最大的政治';'人民满意不满意'标准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坚守党的宗旨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简介: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历史贡献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追求公有制经济纯而又纯的格局,允许其他形式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实现了分配制度的多样化;对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突破,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的在农村政策和农村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