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全球化、跨国联盟、地区自治、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等是影响民族国家未来前景的主要力量。这些力量总体上会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对民族国家的稳定性起到解构作用。经济全球化遵循资本的逻辑,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扩张,跨越国家主权的边界,甚至动摇国家主权的基础,重新塑造国家的角色、能力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人口流动性增强,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冲突,引发国民认同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还受到全球消费主义观念和世界大众文化的冲击。虽然民族国家将继续存在,但是其国家主权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将走向衰落,超国共同体将成新潮。国家将进入“后主权”时代,民族国家体系将让位于“后民族国家体系”,产生像欧盟这样的超国共同体。在历史上,中国不仅是早熟的民族国家,而且是早熟的“超国共同体”,两者交替存在甚至并存。中国不仅存在作为“民族国家”的编年史,而且存在作为“超国共同体”的编年史。中国是“超国共同体”的创始者,对“超国共同体”并不陌生。作为回应全球化的可能选项,中国尝试推进新一轮“超国共同体”建设当然会有风险,但无视其趋势是不明智的。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质,开创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也是源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逻辑关联、内涵意蕴、价值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保持一致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马克思科学交往理论的视野,积极扬弃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模式,走出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困境的最终解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
简介: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历史基础体现于:反帝、反殖民和反种族主义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声援和支持,中国援建了以坦赞铁路和非盟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中非友谊丰碑,在抗震救灾及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相互支持、患难与共.其现实条件存在于:中非合作推动非洲经济增长,有效释放非洲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中非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搭建互利共赢平台.其发展方向为从六个维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即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做足功课.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中非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且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带头和标杆作用.
简介: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7页)他又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称之为中国人民“真正的雄心壮志”.那么,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去实现“雄心壮志”呢?靠什么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呢?本文试就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略述管窥之见.一、爱国主义传统铸就了民族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在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由古至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优良的历史传统.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当今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所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它缘于爱国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