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拜黄帝,祭祀先祖是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的优秀传统,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祭拜文化。这个栏目选载的文稿,就揭示了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祭拜是后人对先人表达追思感恩与忠诚的最直接的方式,它穿越时间与空间,把今天的中华儿女与远古的赫赫祖先从精神上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激励着我们奋发作为,无愧于炎黄子孙的称号。

  • 标签: 祭祀文化 民族传统 中华 黄帝 时间与空间 优秀传统
  • 简介:全球化、跨国联盟、地区自治、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等是影响民族国家未来前景的主要力量。这些力量总体上会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对民族国家的稳定性起到解构作用。经济全球化遵循资本的逻辑,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扩张,跨越国家主权的边界,甚至动摇国家主权的基础,重新塑造国家的角色、能力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人口流动性增强,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冲突,引发国民认同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还受到全球消费主义观念和世界大众文化的冲击。虽然民族国家将继续存在,但是其国家主权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将走向衰落,超国共同将成新潮。国家将进入“后主权”时代,民族国家体系将让位于“后民族国家体系”,产生像欧盟这样的超国共同。在历史上,中国不仅是早熟的民族国家,而且是早熟的“超国共同”,两者交替存在甚至并存。中国不仅存在作为“民族国家”的编年史,而且存在作为“超国共同”的编年史。中国是“超国共同”的创始者,对“超国共同”并不陌生。作为回应全球化的可能选项,中国尝试推进新一轮“超国共同”建设当然会有风险,但无视其趋势是不明智的。

  • 标签: 中国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超国共同体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是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质,开创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前进,人类命运共同的哲学根基也是源于此。人类命运共同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逻辑关联、内涵意蕴、价值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保持一致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需要立足马克思科学交往理论的视野,积极扬弃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模式,走出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困境的最终解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回顾中华民族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抗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凝聚力的壮丽诗篇。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而言,一方面,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劫难,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大大的延误;另一方面,日本的野蛮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全面抵抗,

  • 标签: 民族凝聚力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 民族觉醒 中国人民 全面侵华战争
  • 简介:金融风暴发生后,20国集团(G20)高峰会上,各国同意启动宽松货币政策、降利率及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用财政支出刺激国内需求。这两个政策可说挽救世界经济,避免最糟状况发生。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萎缩2.1%,但2010年全球经济将迎来3.1%的正增长。虽然全球经济已经从谷底复苏,但复苏的根基非常不稳。最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问题根源在金融体系:但在金融危机后,

  • 标签: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世界经济问题 积极的财政政策 共享 台湾地区
  • 简介: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理想认同和精神支撑的重大作用。因此,探索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当代社会背景下实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工程问题的提出1、全球化趋势提出的新问题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走向,毫无疑问,也给我国实施中华

  • 标签: 凝聚力工程 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团结 先进文化 各民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伟大的事业。需要汇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在全国各族人民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央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并对近年来涌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进行了表彰。我们对会议的胜利闭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民族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和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方面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 标签: 中华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团结 民族工作
  • 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和"的思想博大精深。"和",的本意是指声音谐调一致,后来又引申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进而赋予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等哲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对"和"的思想作过深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 传统文化 文化精髓
  • 简介:尊敬的大会主席。在座各位学术界同仁。大家早:非常高兴来到东北富饶之地的大海边.大连给绝大多数台湾人的印象.是充满向往的一个美丽的城市。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所以台湾人对于港都有一份特别的情感。台湾老一辈的人记忆里面讲到大海,都是充满既美丽但是又难免有一份历史的哀愁的民族情感。我们从小读的地理教科书也好,读的历史教科书也好。

  • 标签: 历史教科书 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 民族情感 地理教科书 台湾人
  • 简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为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话语范式.人类命运共同的提出,既标志着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创新,更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话语范式的革新.以人类命运共同的话语范式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要立足世界现实,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关系进行系统把握;要把握发展趋势,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要维护共同利益,推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话语范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有利于促进世界历史性的发展。中国提出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交往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注入了强劲动力。现代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现是的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使命。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沿线国家正在向着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方向迈进。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意识,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用“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文化互鉴
  • 简介:中非命运共同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历史基础体现于:反帝、反殖民和反种族主义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声援和支持,中国援建了以坦赞铁路和非盟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中非友谊丰碑,在抗震救灾及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相互支持、患难与共.其现实条件存在于:中非合作推动非洲经济增长,有效释放非洲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中非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搭建互利共赢平台.其发展方向为从六个维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即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做足功课.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不仅有利于中非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且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的构建发挥带头和标杆作用.

  • 标签: 中非关系 中非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搭建全球化平台,而人类命运共同是全球性的目标和愿景。“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也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路径。以“一带一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建设,展现了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 简介: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把中华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产生、凝聚、形成了一种充满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抗日战争精神。

  • 标签: 中华民族凝聚力 抗日战争 精神 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人民 生存和发展
  • 简介: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卷,第357页)他又将“步走”的战略目标称之为中国人民“真正的雄心壮志”.那么,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去实现“雄心壮志”呢?靠什么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呢?本文试就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略述管窥之见.一、爱国主义传统铸就了民族凝聚力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在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由古至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优良的历史传统.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当今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所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它缘于爱国主义传统.

  • 标签: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传统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 改革开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简介: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下简称“复兴”)。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复兴”问题并加以论述,使之成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极具感召力的重要政治口号和奋斗目标。

  • 标签: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历史意义 世界 社会主义国家 中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