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事业和爱情两个角度来梳理高加和于连人生悲剧的相似之处,并从社会、性格和人性三方面来探寻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

  • 标签: 高加林 于连 人生悲剧 相似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克如何以文学的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的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知青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对于回忆者来说,时间淘洗之后余下的东西,自然已经沉淀在其生命深层,无论是屡屡抚摸的温暖体验还是极力遮掩的苦痛疤痕,都是这样。数十年来的知青叙事经历了纪实与虚构反复交织的历程,最初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思潮,后来逐渐转化为部分作者的个人体验与文学书写。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知青叙事基本上都把"文革"设置为一种阴郁的背景,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研究者自然也都将"文革"理解为一种灾难

  • 标签: 知青生活 社会文化思潮 今夜有暴风雪 梁晓声 文学书写 个人体验
  • 简介: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2011年1月出版,王春为其撰写了长篇评论,题为《"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发表于《小说评论》2011年第3、4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过质疑和争议,王春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他又不能视批评之声于不顾,为了更好地阐发自己的看法,他全面系统地研究《古炉》,于是便有了2015年5月出版的《贾平凹〈古炉〉论》。

  • 标签: 王春林 中国小说 文学传统 小说评论 人物形象 中国作家
  • 简介:摘要伊夫?沃用回忆叙事的方法在《旧地重游》中营造出浓郁的感伤情绪,小说以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兴衰为主线,与宗教、个人情感以及战争因素融合,呈现出二战中人们的彷徨、哀伤以及对现实的失望。通过分析布赖兹赫德庄园的象征意义和作品中悲剧性的个人体验,能够了解《旧地重游》中体现出的感伤与帝国势力的日益衰弱相契合,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的变迁。

  • 标签: 战争 宗教 庄园 帝国 衰落 感伤
  • 简介:汪曾祺说.有的作家自以为对生活已经吃透.什么事都明白,他可以把一个人的一生,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告诉读者.而且还能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一大篇生活的道理。其实人为什么活着.是怎么活过来的.真不是那么容易明白的。我想,汪老的意思是.作家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在小说里把人物和故事讲述的极其清楚.无所不知,即我们所说的“全知全能”。也就是说。作者有时候是硬撑着,现在看来,全知全能,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它其实是一种叙事态度。许多人都说,斤澜的小说不好懂,斤澜自己也说:“我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能让你明白呢?”①那么,

  • 标签: 短篇小说 林斤澜 个人 全知全能 前因后果 故事讲述
  • 简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直处于文化核心范畴之中。韩国毗邻中国,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的同时,自然也分享了这份对于“气”的推崇。以文学理论为例,高丽时期李奎报的“才气论”、崔滋的“气象论”、李穑的“气化论”,朝鲜时期权近的“志气论”、李珥的“心气论”、申钦的“清气论”等,韩国历史上的文人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气”的见解。

  • 标签: 气论 七贤 李奎报 林椿 李珥 申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