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ocher入路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治疗的16例患者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36~62岁,平均45岁;左侧10例,右侧6例。骨折根据Ring分型: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外侧Kocher入路,骨折给予直视下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最后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术后第2天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同时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同时记录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和前臂的旋转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16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2个月(平均11.3个月),其中2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评分:优8例,良6例,中2例;平均89.5分(73~95分)。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曲80°~130°(平均113°),伸直5°~30°(平均15°);前臂旋前62°~75°(平均67°),旋后50°~90°(平均75°)。结论对于成人肱骨小头骨折,通过外侧Kocher入路显露骨折断端,单纯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有效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入路乳糜胸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6例乳糜胸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术,并尝试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插管的患者行逆行胸导管直接造影,显示胸导管破裂口位置后用微弹簧圈和组织胶栓塞。结果16例患者的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均获得成功,胸导管末端显示开放良好。所有患者均尝试行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10例,其中6例造影中显示明显对比剂外溢,用微弹簧圈结合组织胶栓塞胸导管。所有16例患者术后乳糜胸均有好转,6例完全治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左静脉角逆行胸导管入路行乳糜胸介入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手术矫正无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治疗的无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的患者资料。手术均经结膜入路释放眶隔脂肪、松解泪槽韧带、分离颧前间隙-上颌前间隙,将眶隔脂肪瓣内固定于此间隙中,以矫正泪槽畸形。依据数码电子照片,术前对泪槽畸形进行Hirmand分型。术前、术后根据Sadick泪槽评价量表(TTRS),分别对泪槽凹陷深度、色素沉着程度、颧部脂肪下垂以及下睑皮肤皱褶程度进行评分;根据Barton的睑颊部美学评估分级标准,对眶-颊结合部的形态进行评级;同时结合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自评表,综合分析泪槽畸形矫正的美学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术前、术后TTR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纳入79例不伴眶隔脂肪膨出的泪槽畸形患者,均为双侧。男性24例,女性55例,年龄19~38岁,平均25.7岁。术后3 d所有患者均出现结膜水肿,11例出现皮下淤斑、下睑肿胀或不对称,通过局部冷敷和口服地塞米松等,1~2周内均恢复,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13个月,平均8.5个月。TTRS术前、术后评分比较,Hirmand 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rmand Ⅱ和Ⅲ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arton评级:Hirmand Ⅰ型33例,均由术前的1级改善为术后的0级;Hirmand Ⅱ型35例,由术前的1级(7例)、2级(25例)和3级(3例)改善为术后的0级(30例)和1级(5例);Hirmand Ⅲ型11例,由术前的2级(6例)和3级(5例)改善为术后的0级(2例)、1级(5例)和2级(4例)。患者自评满意度:满意为78.5%(62/79),基本满意为17.7%(14/79),不满意为3.8%(3/79)。结论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术,能有效矫正不同程度的无眶隔脂肪膨出泪槽畸形,达到提升下睑年轻化的美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外入路显露L2~S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2~S1节段的腹前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2~S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前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2~L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外入路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结果尸体解剖:L2~L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4~S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5S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5S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2,3、L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5S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简介: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股动脉入路是TAVR的首选入路,90%以上的患者可经股动脉完成TAVR,替代入路包括经锁骨下动脉、经腋动脉、经颈动脉、经升主动脉和经心尖入路。对于常规经股动脉或上述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报道了经腔静脉入路,但该入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具有明确TAVR指征,但股动脉入路和常规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通过建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通路成功完成TAVR,植入球扩式脉瓣系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Wnt和整合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三二〇一医院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按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予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比较免疫功能(CD4+、CD8+和CD4+/CD8+)、疼痛指标(PGE2、IL-6、Cor和VAS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手术前后两组(WNT1、β-catenin、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结果术后3 d,较对照组,观察组CD4+和CD4+/CD8+水平明显更高[(27.62±2.52)vs(24.63±2.67),(0.66±0.18)vs(0.52±0.13)],而CD8+水平明显更低[(41.62±3.54)vs(45.62±3.63)](P<0.001);观察组PGE2、IL-6、Cor、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54±9.86)vs(57.21±8.12),(5.13±0.71)vs(6.99±0.95),(511.23±67.52)vs(633.12±71.47),(1.26±0.56)vs(3.99±2.06)](P<0.001);观察组WNT1、β-catenin、GSK3β、整合素β1、FAK、Ras、MAPK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9±0.15)vs(2.85±0.25),(1.94±0.15)vs(2.64±0.24),(2.13±0.19)vs(2.97±0.28),(1.95±0.17)vs(2.58±0.23),(2.15±0.16)vs(2.87±0.22),(1.95±0.18)vs(2.91±0.27), (1.89±0.12)vs(2.87±0.31)](P<0.001)。结论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可有效减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使Wnt和整合素信号通路表达受阻以降低肿瘤转移风险。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价值,将2019.01~2021.07期间设置为样本收集时间,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顺序编码分组,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30例),分别实施后外侧入路术式治疗及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干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下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相对比参照组,数据优化价值积极,(P<0.05)。结论: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可积极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临床疗效积极,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研析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措施与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2月,抽取在本院开展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主体,回顾相关资料,近护理形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25例实验组增加围术期护理,对比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疼痛程度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择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单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临床中常用的护理方式,研究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及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大(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要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要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为(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对患者治疗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共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以及护理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均较参照组短,实验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模式的护理有效率为98.00%,参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有效率仅为84.00%。结论: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外侧腰椎椎间评估连接(XLIF)可行、安全性,测量了外侧腰椎外部解剖平面与重要组织之间的距离。方法;选择新鲜尸体10具和2具福尔马林尸体固定标本。侧卧(XLIFF定位)用于入路模拟XLIF手术C臂机透视。L2-5椎间盘克氏针被插入,并沿着克氏针逐层解剖。腰椎前缘测量、腰神经感正中线、相邻腰节段血管的距离,以及每个腰椎前后缘之间的距离。因此,XLIFF入路相对安全,其周围没有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在外侧腰椎,在血管腰节段、交感干和腰神经,有一个相对的无血管和神经安全区,大小29×30毫米;垂直距离交感干至腰神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LIF入路中,腰椎外的“安全区”更大,XLIF手术在该区域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按照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遵照对比手术观察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所收治的垂体腺瘤68例为对象,双盲法划分为2个治疗小组,即对照组(34例,按照常规显微镜经蝶窦切除术进行治疗)和观察组(34例,以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分析两组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共纳入6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参与此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以计算机软件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指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较参照组,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与入室神级阻滞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完成后1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更高(P<0.05),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较参照组,研究组的麻醉优良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对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有一定影响,不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针对经股动脉穿刺,行颅内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超声引导下开展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使用超声引导进行股动脉穿刺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75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包含了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32例、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展+支架成形术7例,颅内动脉取栓术10例和脑血管动脉瘤栓塞术26例。结果:经超声引导下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是100%,同时平均穿刺的时间是3±1分钟。在穿刺之后,有1例患者产生了腹股沟穿刺部位小血肿,没有出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或者是穿刺动脉狭窄闭塞等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开展股动脉穿刺构建介入治疗入路有着很高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能够应用到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实施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27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术后早期发热7例,视力下降2例,嗅觉缺失12例,术后新发癫痫3例;2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辅助治疗,无脑脊液鼻漏及死亡患者。随访5个月至6年,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可安全有效全切除嗅沟脑膜瘤,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入路钢板固定术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完成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的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扩大外侧入路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跟骨解剖结构(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87±7.63)min,长于对照组的(46.41±5.92)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3.28±5.04)ml,少于对照组的(94.23±7.18)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升高,跟骨宽度均降低(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50),低于对照组的12%(6/50),P<0.05。结论采用扩大外侧入路与经跗骨窦入路进行钢板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骨解剖结构,经跗骨窦入路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踝与后足功能恢复更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整形术中耳前及耳后入路切取耳软骨的优劣。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行耳软骨综合鼻整形术患者63例,男3例,女60例;年龄18~43岁,平均31.6岁。分为耳前入路组32例(64侧)和耳后入路组31例(62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瘢痕外观。结果耳前入路组切取耳软骨平均用时(12.6±1.1) min,短于耳后入路组平均用时(20.8±1.7) min (P<0.01)。耳前入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3侧,占4.8%,耳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10侧,占15.6%。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平均随访13个月,两种方法术后瘢痕无明显区别。结论耳前入路切取耳软骨操作方便、手术用时短、并发症少、瘢痕不明显;耳前入路较耳后入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