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颅内动脉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72例颅内动脉手术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随后以患者实施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与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观察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几率的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89%,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30例动脉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护理,对临床结果进行调查统计。结果30例患者,治愈24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2年12月~2015年11月,纳入颅内动脉术15例,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中有7例,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中有8例,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并发症率更低,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术围术期综合护理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并发症少,值得运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围术期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期颅内动脉术与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我院收入的64例脑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参照组,但住院时间较长,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患者采取动脉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在选取术式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术者经验进行选取。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动脉瘤夹闭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53例,采用开颅术31例(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可采取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术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血管内介入术和开颅术治疗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颅内微小破裂动脉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组与开颅组,每组34例。开颅组采用开颅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影像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损伤指标、并发症。结果介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P<0.05)。术后7 d,介入组动脉体高度和颈长度之比(AR)、动脉体直径和载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入射角均低于开颅组(P均<0.05);术后7 d,介入组MCA血流速度、颅内压水平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3个月,介入组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MMSE评分高于开颅组(P<0.05);术后24 h,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蛋白)均较术前增高,但介入组增高幅度低于开颅组(P<0.05);开颅组并发症发生率(17.65%,6/34)与介入组(2.94%,1/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术比较,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微小破裂动脉,可减轻患者脑组织损伤,改善脑组织血流和颅内压,并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术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对颅内动脉开颅术患者恢复情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常规管理干预的40例颅内动脉患者为对照组,并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围术期护理干预的40例颅内动脉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健康状况为(89.45±5.33)分、社会功能(84.95±5.42)分、活力状况(89.48±6.16)分、精神状况(90.52±5.24)分均高于对照组(70.89±6.02)分、(76.26±6.13)分、(72.23±6.21)分、(70.49±5.7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可改善颅内动脉开颅术患者恢复情况,从身心两方面均有利于促进患者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恢复情况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究脑动脉破裂中采用开颅术和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82例脑动脉破裂患者,分为两组,41例给予开颅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41例给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率对比中,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轻度缺陷高于对照组,而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术治疗效果对比,在脑动脉破裂中给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其疗效更加显著,致残率更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开颅夹闭术 血管栓塞介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脑动脉破裂患者实施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干预后,患者并发症控制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动脉破裂患者共5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开颅手术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控制情况。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脑动脉破裂患者并发症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动脉破裂患者实施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并发症情况,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开颅夹闭手术 血管栓塞介入术 脑动脉瘤破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威远县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01月至2017年06月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89例后交通动脉显微术,其中10例发生术中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破裂的原因及术中处理方法。结果10例(11.23%)患者中动脉分离前期破例2例(20%),分离动脉时破裂6例(60%),时破裂2例(20%),术中动脉破裂均得以妥善处理,患者术后6月GOS5分6例,GOS4分2例,GOS3分2例,GOS2分1例。结论造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术中破裂的因素较多。术前充分评估,娴熟显微手术操作技巧,良好显露,临时阻断是术中破裂的保护因素。尽快吸尽积血保持术野清洁干净,分清载动脉动脉颈及周围分支血管、针对动脉破裂原因及时动脉是控制动脉术中破裂出血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术中破裂 临时阻断技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颅内动脉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特点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42例颅内动脉患者行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手术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观察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42例颅内动脉患者均成功行术,无一例护理不当记录,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行愈后评价,完全恢复38例,轻残4例。结论对颅内动脉患者围术期实行整体护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整体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的颅内动脉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术后残留的动脉,再次手术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早期术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早期术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术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术中显露和动脉,术后术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d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mmH2O)内,术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结论在破裂动脉早期急诊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术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破裂颅内动脉瘤 早期夹闭术 脑减压处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术后患者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 1日 -2018年 12月 31日 38例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培养结果,统计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性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共留取 111份痰标本,其中阳性结果 77例,阳性率为 69.37%。总共培养出细菌 1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98株,占 88.29%,革兰氏阳性菌 12株,占 10.81%,真菌 1株,占 0.9%。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达1到 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厄他培南、头孢唑啉等抗生素耐药性达 90%以上,尚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情况。结论 颅内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现象严重,特别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其气道管理,定期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痰培养 药敏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患者行颅内动脉术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40例,行颅内动脉术治疗,护理配合方法效果。结果40例颅内动脉术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4小时,术后近期无一例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做好手术室护理配合工作,术中操作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颅内动脉术后患者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38例动脉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培养结果,统计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性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留取111份痰标本,其中阳性结果77例,阳性率为69.37%。总共培养出细菌11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8株,占88.29%,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10.81%,真菌1株,占0.9%。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已达1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湖南湘潭4111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脑动脉患者中采取显微手术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动脉患者中抽选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接受显微手术术治疗,对照组34例,接受血管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22、11.973、13.352,P

  • 标签: 脑动脉瘤 显微手术夹闭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术患者的强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颅内动脉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使用强化护理干预手段,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小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手术 强化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塑形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MCA复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复合手术室内行单侧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术中采用多枚动脉塑形动脉。13例患者中,7例为破裂动脉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者4例,Ⅲ级者1例,Ⅳ级者2例;6例为未破裂动脉患者。13例患者共19个动脉,其中5例为双侧MCA单发动脉,1例为单侧双发MCA动脉,其余7例患者为单发MCA动脉。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即刻栓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3例患者19个动脉均成功,共采用动脉60枚,每个动脉采用1~6(3.3±1.6)枚。动脉后,术中造影复查显示4个动脉不全(Raymond分级Ⅱ级),2例载动脉狭窄,经调整动脉后,所有动脉均完全不显影(Raymond分级均为Ⅰ级),载动脉无狭窄。仅1例患者因动脉壁上发出的分支闭塞,术后发生基底核区梗死,有轻偏瘫。出院时mRS 0分10例,2分2例,5分1例。13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mRS 0分10例,1分2例,4分1例。复查造影6例,动脉均无复发。结论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塑形MCA复杂动脉疗效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多瘤夹塑形 复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