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对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央区清扫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普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 163 例,术前超声判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手术清扫。结果:术前超声对中央区颈部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 49.01% 、 72.13% 、 74.63% 、 45.83% 、 57.67% 。清扫者并发症发生率 17.91% ( 12/67 ),高于未清扫者 3.13% ( 3/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未见死亡例,真阳性者无瘤生存期 15 ( 8 ~ 34 )个月,高于假阴性 11 ( 6 ~ 25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真阴性无瘤生存期 24 ( 13 ~ 46 )个月,假阳性 23 ( 11 ~ 43 )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超声诊断对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央区清扫可避免不必要的清扫,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检出阳性指导清扫,可延迟复发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促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TSHR-mRNA)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104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资料,以术后常规病理为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并以11例健康对照者作为校正标准,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手术前、后外周血TSHR-mRNA的表达情况,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TSHR-mRNA表达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验;通过分析ROC曲线,确定TSHR-mRNA对PTC的诊断阈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组术前外周血TSHR-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甲状良性病变患者组、健康对照组;且术前外周血TSHR-mRNA的表达量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病灶数目以及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甲状腺癌是否合并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以及B-rafV600E基因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d,其外周血TSHR-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通过ROC分析外周血TSHR-mRNA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截断值为1.7时其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82.4%,阳性预测值为:87.5%,阴性预测值为:50%,准确率:为67.3%.结论外周血TSHR-mRNA检测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无创检测指标,有可能在成为预测预后、辅助分期、术后随访、监测复发和转移的新指标.
简介:目的分析长径≤0.5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特点,探讨其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的长径分为40.5cm组和0.5~1cm组,分析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0.5cm组胛M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PTMC患者1414例。≤0.5cm组315例,占同期PTMC患者的22.3%,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76例(24.1%),大量淋巴结转移者9例(2.9%)。与0.5~1cm组比较,≤0.5cm组更少出现被膜侵犯(14.3%vs.25.0%,P〈0.05)、淋巴结转移(24.1%vs.39.8%,P〈0.05)及大量淋巴结转移(2.9%vs.7.9%,P〈0.05)。在≤0.5cm组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年龄≥40岁组显著升高(38.0%vs20.1%,P〈0.05),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女性有升高的趋势(32.4%vs21.9%,P=0.073).但未发现各研究因素与大量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肿瘤、年龄〈40岁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82和2.899,P〈0.05),男性是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OR=1.807,P=0.058),但未发现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PTMC手术患者中,长径≤0.5cm的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其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不高、尤其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对其采取观察的治疗策略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特别是年龄≥40岁的单发病灶女性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52例我院甲状26例,并且分别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0.2±11.5)min,少于对照组的(75.5±21.9)min;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为(55.4±9.8)ml,少于对照组的(85.6±15.7)ml;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7±1.5)d,少于对照组的(8.5±1.9)d,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为3.8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07%,并且P均<0.0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将甲状腺全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进行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彩超对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所接收治疗的15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甲状腺癌病人病灶的边界、形态、数目、微小钙化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果甲状腺结节的二维声像图拥有典型特征,表现为纵横比≥1(93.08%),边界模糊不清(71.06%)、内部回声不均匀(60.37%)、伴微小钙化(61.63%)、没有声晕或者是不完整声晕(100%)。结论甲状腺彩超对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拥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通过耳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100例,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50人)和对照组(50人)。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为耳内镜下切除术治疗。从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状况、平均卧床恢复及住院治疗时间五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比观察组(96%)低(P<0.05);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6%)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2%),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卧床恢复及住院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通过耳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卧床恢复及住院治疗时间缩短,且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值得在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及其恶变的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NIP伴恶变、40例SNIP、3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结果(1)SNIP伴恶变组的NL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2)NLR与SNIP伴恶变呈正相关(r=0.585,P<0.01)。(3)Logistic回归示NLR升高是SNIP伴恶变的危险因素。(4)NLR对SNIP伴恶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界定值为1.71,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5%。结论NLR可能成为预测SNIP患者是否伴恶变的辅助诊断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彩超对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所接收治疗的15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甲状腺癌病人病灶的边界、形态、数目、微小钙化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果甲状腺结节的二维声像图拥有典型特征,表现为纵横比≥1(93.08%),边界模糊不清(71.06%)、内部回声不均匀(60.37%)、伴微小钙化(61.63%)、没有声晕或者是不完整声晕(100%)。结论甲状腺彩超对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拥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术前均接受颈部超声+CT诊断,术后手术标本行病理组织检查、HE染色,观察超声、CT联合诊断价值。结果超声与CT单独诊断阳性检出率、准确度以及敏感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超声联合CT诊断阳性检出率、准确度以及敏感度均高于超声或CT单独检测结果(P<0.05)区。结论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大价值,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术后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中冰冻诊断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方法对15例术中冰冻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并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CK19、MC、Galectin-3、34βE12和TPO的表达。结果15例经光镜观察均诊断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其特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和特征性的细胞核形态两个方面,即乳头状结构和如毛玻璃样核、核沟、核内包涵体等。免疫组化CK19、MC、Galectin-3、34βE12均表达为阳性,TPO13例表达为阴性,2例弱阳性表达。结论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时,组织病理学是其主要依据,而联合检测CK19、MC、Galectin-3、34βE12和TPO的表达水平,则有利于提升其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学报告TI-RADS分级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晋中一院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86例甲状腺肿物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术前超声影像分类及术后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影像分类对手术方案的优化选择。结果对照病理检查结果TI-RADS分级诊断3类良性率91%,恶性率9%;4a良性率17%,恶性率83%;4b良性率12%,恶性率88%;4c恶性率100%;5类恶性率100%。结论超声TI-RADS分类能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诊断准确率,使PTC术前诊断的超声准确率大大提高。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前瞻性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CN0期PTMC患者共20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分成单侧中央区清扫组和双侧中央区清扫组,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双侧中央区清扫的清扫效果和并发症。结果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0.7cm、患者年龄≥45岁和男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发生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2%。该部分患者单侧和双侧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3±6.04)枚和(12.19±7.18)枚,P=0.035;淋巴结阳性数分别为(1.17±1.47)枚和(2.11±2.75)枚,P=-0.022。结论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中,双侧中央区清扫有利于提高肿瘤清扫的彻底性:患者RLN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不因对侧中央区清扫而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技术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及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效果。方法将84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随机分为2组使用纳米炭的实验组和未使用纳米炭的对照组各42例,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加患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均采用精细背膜解剖法,通过对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个数、转移淋巴结个数、染色淋巴结个数、甲状旁腺误切个数、记录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米炭实验组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个数、转移淋巴结个数、染色淋巴结个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甲状旁腺误切率及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染色的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进而能更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纳米炭对甲状旁腺的负显影作用,可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选择性清扫颈部淋巴结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51例甲状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行原发灶根治术及同侧Ⅱ~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24例仅行原发灶根治术,术后随访至少1年,观察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Ⅱ~Ⅵ区淋巴结转移率31.6%(9/27)显著低于对照组62.0%(1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5/27),对照组为16.5%(4/2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淋巴结选择性清扫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且对颈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