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ERM)中的诊断应用及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8月收治的3例ERM患者,采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血清肌酶、肌电图、股骨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发病后1周内股骨肌超声造影动态图像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为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尿色深,血清肌酶升高均超过5倍正常值,明确诊断为ERM。患者骨骼肌MRI呈等或稍长T1、去脂长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弥散加权成像信号。1例股骨肌MRI显示长收肌、半腱肌病变,其余2例显示股四头肌病变,3例MRI分级均为1级。病变骨骼肌普通超声均可见回声增强。超声造影呈动态强化过程,病损肌肉中心区首先出现强化,逐渐外周出现强化,呈同心圆强化过程。运动诱发的骨骼肌病损动态超声造影有特征性改变,中心区强化早且明显,呈不均一性强化特点,中心区病变更明显。结论ERM病变骨骼肌动态超声造影检查有其特征性的改变。病损中心区强化出现早且明显,周围出现晚且强化弱,呈“水波纹”同心圆强化特点,这种强化特点提示ERM骨骼肌不均一受损,中心区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诊所收治的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热疗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肌筋膜炎疼痛综合征的效果确切,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僵硬,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10月龄男婴,因生长发育迟缓伴肌张力障碍收入院,伴有特殊面容。经过二代测序及家系一代验证,在HRAS基因发现一个已知杂合突变c.34G>T(p.G12C),确诊为Costello综合征(CS),未在父母外周血中检测到该突变。
简介: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病人“扳机点”(TrPs)的皮质电位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定位价值。方法:选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65例,先由同一医师用指诊法定位TrPs,并在TrPs、TrPs周围点(上、下、左、右3m1)及躯体对侧相应点(对侧点)测定每一点的体表电位,然后在扳机点施行镇痛药注射疗法或小针刀治疗,待疼痛明显好转后再一次测定每一点的皮质电位。结果:治疗前TrPs的皮质电位明显高于周围点及对侧点(P<0.0l和P<0.05);治疗后扳机点皮质电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TrPs具有皮质电位增高的特性;TrPs皮质电位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其应激性。皮质电位测定具有辅助定位TrPs的价值,如果结合临床指诊测定,可做到正确定位TrPs。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深层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ion,DMS)治疗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的临床研究。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研究样本:70例PS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应用DMS治疗)与乙组(应用常规推拿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高血压并发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对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例妊高征并发HELLP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结果妊娠高血压患者发生HELLP综合征主要集中在重度子痫前期,并且占患者比例较低,不足0.2%,且大部分综合征都发生在产前。引起产前子痫2例,眼底血管改变8例,视网膜出血3例,胎儿窘迫4例,胎盘早剥2例,子宫卒中1例,DIC1例,严重腹水1例,妊高征心脏病1例,早期心衰1例,急性肾衰2例,脑出血1例,腹壁下血肿1例。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无一例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结论对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定期监测肝功能、尿量、颜色,准确的记录是该妊高征的并发HELLP综合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孕产期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胎儿的超声表现。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1例行羊水穿刺确诊的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早中期孕妇,年龄(29.4±3.4)岁,年龄范围为26~40岁,其中21三体综合征34例,18三体综合征12例,13三体综合征5例,对其早中孕期超声检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三体综合征主要以单纯软指标异常为主,其中NT增厚为典型特征。18三体综合征以心脏结构畸形为典型特征,可合并其他系统畸形。13三体综合征全部表现为多系统畸形。结论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软指标及结构畸形有助于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减少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率,实现优生优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5,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7,P<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3,P<0.05)。结论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