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血糖控制策略对胸外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0例胸外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糖控制方法,试验组实施优化血糖控制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波动度以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总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高血糖指数(HGI)、72 h内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不稳定指数(GLI)和血糖变异系数(GluCV)分别为(69.34 ± 13.97)U、(4.14 ± 1.27)h、0.94 ± 0.30、(8.20 ± 1.06)mmol/L、(1.95 ± 0.35)mmol/L、(0.74 ± 0.27)mmol/L、35.10 ± 13.03、(22.49 ± 6.92)%,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99 ± 11.46)U、(5.80 ± 2.05)h、2.27 ± 0.62、(8.30 ± 1.18)mmol/L、(2.32 ± 0.52)mmol/L、(1.15 ± 0.59)mmol/L、42.06 ± 17.09、(26.54 ± 5.1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HGI和GluSD、MAGE、GluC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血糖、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50%葡萄糖救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血糖控制策略能使胸外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更快、更安全地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风险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与以往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精确性的差异,探讨CGMS在发现低血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其中男36例,年龄范围为24~75岁,年龄(46.8±8.3)岁;女34例,年龄范围为29~71岁,年龄(40.2±9.2)岁。入院后72 h同时用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及CGMS监测,5次/d(3餐前、夜间10:00及凌晨),同时收集疾病相关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时段特点及2种测量方式的差异性。结果三餐前及凌晨CGMS血糖值分别为(7.50±1.74)mmol/L、(9.74±2.85)mmol/L、(9.45±2.53)mmol/L、(7.83±2.11)mmol/L,均低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7.80±1.78)mmol/L、(11.41±3.13)mmol/L、(10.06±2.94)mmol/L、(8.24±2.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夜间10∶00所测得CGMS血糖值略高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均有低血糖现象的发生,以凌晨时段最多,总体观察CGMS监测出的例数较常规指尖监测的多,其中以凌晨时段发生低血糖的病例最多,CGMS凌晨测量出的低血糖检出率为18.57%(13/70),高于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7.14%(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餐前及夜间10:00的CGMS较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测量出的低血糖数量上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GMS可实时监控血糖情况,对低血糖的监测较传统指尖毛细血管末梢血糖检出效果更优越,可减少后期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体检人群血糖筛查情况,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及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异常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人群,收集一般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血脂、血尿酸。分析血糖指标检测情况;对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者,比较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及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对于完成所有检测的空腹血糖正常体检者,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餐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体检人群共45 447人,其中男性23 001人(50.61%),年龄(44.6±13.6)岁,女性22 446人(49.39%),年龄(41.09±12.9)岁。3项血糖指标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97.04%),糖化血红蛋白为56.17%,餐后血糖仅17.51%。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同时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的7 351名体检者中,随着空腹血糖上升,餐后血糖异常率逐渐增加,空腹血糖<5.6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11.59%;空腹血糖5.6~<6.1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33.90%;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血糖异常率为68.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 323.7,P<0.05)。空腹血糖<5.6 mmol/L的体检者餐后血糖异常率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者(11.59%比14.32%);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均较单纯空腹血糖筛查低(切点为5.6 mmol/L,8.83%比11.59%;切点为6.1 mmol/L,10.08% 比14.32%)。对5 872名完成所有检测的体检者分析显示,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男性、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者餐后血糖异常风险显著增加,OR值95%CI分别是2.85(2.33~3.48)、2.15(1.76~2.62)、1.82(1.45~2.27)和2.64(2.04~3.42)。此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人群餐后血糖异常风险亦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80(1.51~2.15)、1.52(1.27~1.82)、1.43(1.15~1.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餐后血糖最低。空腹血糖正常时餐后血糖异常率较高,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有所降低。对于男性、年龄较大、超重或肥胖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的体检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推荐检测餐后血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在社区门诊中检验血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卫生站接受治疗的128例危重门诊患者,分别对128例患者进行快速血糖仪检测和常规生化仪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血糖检验结果。结果快速血糖仪比常规生化仪低的结果为血糖差异在0.1-0.3mmol/L的有29例,差异在0.3-0.5mmol/L的有21例,差异在0.5-1.0mmol/L的有11例,快速血糖仪比常规生化仪高的结果为血糖差异在0.1-0.3mmol/L的有21例,差异在0.3-0.5mmol/L的有32例,差异在0.5-1.0mmol/L的有14例,基本一致率为80.47%,两种血糖检验的一致性高,检验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血糖仪与常规生化仪检验血糖方面,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快速血糖仪使用上较为简便快捷且经济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负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血糖波动因素及动态血糖监测的实际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年之内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血糖仪定时血糖监测,即对患者实施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监测,观察组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系统对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22%,观察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12%,差异为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能够较好的监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