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以2008—2012年中国债券发行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感知风险理论以及投资者相对规模假说,本文检验了媒体监督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控制相关变量情况下,媒体监督能显著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在通过加入额外变量、采用工具变量法与PSM配对法等方法控制内生性后,本文结论仍然成立。本文同时发现,对于国有企业,或处于法制化水平低地区的企业,媒体监督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更大。最后,本文的结论也支持了媒体监督对于企业未来具有更高估值和较低风险的结论。

  • 标签: 媒体监督 债务融资成本 公司治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简介: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上1996年至1998年期间可能具有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ROE介于10%和11%之间的公司)为样本,对审计任期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这些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容易识别,审计师在揭示这些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上的专业技能是类似的,这样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代表着其审计独立性。研究发现,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并且在大规模事务所中,审计任期增加,审计独立性反而更高,而在小规模事务所中,无论审计任期长短,审计独立性都比较低。

  • 标签: 审计独立性 中国证券市场 任期 经验证据 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盈余管理行为
  • 简介:文章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腐败行为发现的可能性将上市公司高管腐败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实证研究发现:(1)对于显性腐败,高管高薪可以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天生与政府存在亲属关系,这种抑制作用要弱于非国有企业;(2)对于隐性腐败,高薪并不能起到抑制腐败的功效,并且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 标签: 高管薪酬 高管腐败 产权性质 在职消费
  • 简介:以中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现金持有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高额现金持有现象普遍存在;在职消费和代理成本都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都与现金持有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和财务活动不确定性都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盈利能力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负债融资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发现提供了一些现金持有异象的经验证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和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标签: 股权结构 股权集中度 股权制衡度 代理成本 现金持有异象 财务杠杆
  • 简介:通过对199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以定向增发形式进行资产注入所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和购买并持有的长期超额收益的研究,区分股权全流通前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发现:股权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产生的短期累计超额回报比股权全流通前有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考虑上市公司的达标需求因素和保壳因素后,股权全流通后的资产注入前后业绩有下降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

  • 标签: 股权分置改革 控股股东 资产注入 机会主义 超额收益
  • 简介:与以往单纯从内部控制这一规则治理机制出发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不同,引入关系型交易这一关系治理机制,探讨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及其交互作用对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供应商/客户关系交易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进行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供应商关系型交易诱发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对客户关系型交易诱发的应计/真实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关系型交易 内部控制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 简介: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是监管层、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如果上市公司当年盈利中永久性盈利的比例越高,暂时性盈利的比例越低,则盈利质量越高,反之亦然。不幸的是,

  • 标签: 上市公司 基本财务信息 盈利质量 未来盈利 中国 利益相关者
  • 简介:以三鹿事件所引发的乳业危机为背景,本文首次提供了信息传染效应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在一个(-1,+1)的事件窗口内,食品行业中的非乳业上市公司遭受了一个平均为-2.369%的非正常损失。进一步的,本文发现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可以减少由于负面信息传染给公司造成的非正常损失,但董事会的特征却与信息传染效应的程度没有显著的联系。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践。

  • 标签: 乳业危机 信息传染效应 公司治理
  • 简介:构建一套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监管效率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在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理论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5个由多维度层级结构组成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初始变量指标得以提出。通过预测试与先导性测试,筛选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最终指标变量被确立。评价模型建立在对数据验证性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评价模型具有较好拟合优度。

  • 标签: 政府审计 政府投资 公共工程 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
  • 简介:《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颁布,规范了中国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但准则留下的较大职业判断空间为其合理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了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利用2008--2011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我们发现:当使用套期保值会计之后,(1)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下降,将套期工具的未实现亏损计入资本公积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2)公司的盈余更趋于平滑。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随着中国企业使用套期保值业务的增多,套期保值会计的较大自由裁量空间可能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中国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IASB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修订。

  • 标签: 套期保值会计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稳健性 盈余平滑
  • 简介:本文选取2005~2013年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政治关联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与现金持有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基于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中央国有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的动机对政治关联并不敏感,而地方国有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的动机对政治关联是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加剧了国有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导致有政治关联的国有上市公司持有相对较多的现金。

  • 标签: 政治关联 代理冲突 现金持有水平
  • 简介:文章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公司层面系统剖析了某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原因。研究结论揭示了公司盈余质量对IPO发行费率具有本质影响,而媒体对盈余质量的集中关注能够强化这一影响。通过这一研究,为拟上市公司控制IPO发行费率,提高新股发行效率提供借鉴。

  • 标签: 盈余质量 媒体关注 首次公开发行(IPO) 发行费率
  • 简介:自从ERP诞生以来,西方学界就着力探究ERP能否及带给用户多少效益,设计了一系列计量指标和计量模型。能否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意义上的计量指标及计量模型,本文力图在此方面做出尝试。以四家引入ERP的中国用户为样本,比较了他们之间的效益。构建一个以平衡计分卡的流程、客户、财务、学习与革新四维因素为一轴,信息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与转移三维因素为一轴,组合成计量ERP用户效益的十二单元的模型,用以解释、了解和确认引入ERP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效益。在十二单元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单元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为软件厂商的设计与用户的ERP决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企业资源计划 信息技术价值 效益 计量模型
  • 简介:以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来衡量审计质量,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和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审计任期的延长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在审计任期的初期,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正相关;此正相关关系随审计任期的延长而减弱。研究结论说明:在审计任期的初期,由于会计师低价揽客,未能取得超额利润,因此异常审计费用反映会计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会计师逐渐熟悉客户的经营状况,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借机取得更高利润。此时,异常审计费用反映会计师对客户的经济依赖,其对审计质量的正面影响也相应降低。

  • 标签: 审计任期 异常审计费用 审计意见 审计质量
  • 简介:基于股利分配的代理理论,本文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安排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所有权安排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时,上市公司倾向于派发更多的现金股利。并且,只有当所有权安排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时,市场才会对是否派现的股利政策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反应。

  • 标签: 所有权安排 上市公司 现金股利政策 股利分配 派现 代理理论
  • 简介:本文主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财富效应。以1998至2008年间发生、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公司的国内非关联股权标的并购样本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并购交易双方间纵向关系越高,公司并购财富效应相应较高,而且产业上下游问公司纵向并购财富效应会随着公司并购交易双方所在地区产权保护程度的降低而增加,但是这种产业上下游间公司纵向并购财富效应只存在于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的并购活动。这表明,在我国不完善的司法体系、较差的契约实施和低效的社会信任条件下,纵向一体化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机制,保护私人控股收购公司双方事前的关系专用性投资激励和防止交易对方潜在的“敲竹杠”行为,节约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及规避过量的监管负担和政治干预。

  • 标签: 纵向并购 纵向一体化 纵向关系 财富效应
  • 简介:本文通过将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到会计和证券市场的研究之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2001~2002年二级市场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预测盈余信息(包括单独的预测公告和季度报告中所披露的年度预测盈余信息)的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盈余信息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在我国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投资决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支持了监管机构有关加强预测盈余信息披露的决策。本文的研究还为我国制定较为完整的预测信息披露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 标签: 预测盈余信息 有用性 实证研究
  • 简介: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至2003年的数据,通过综合分部信息和控股子公司信息构造了一个有效的多元化经营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实证考察了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公司经营4个及4个以上行业时,公司价值开始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受到政府干预程度、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和集团隶属关系的影响。

  • 标签: 多元化经营 政府干预 控股股东
  • 简介:Diamond(2004)指出,在利率受到较多管制的情况下,贷款期限结构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契约工具。因此,对具体企业的不同期限的贷款规模成为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它既受到宏观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宏观因素制约下的)微观企业因素的影响。那么2003年的银行业改革,将会改变原有因素对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效果吗?本文以上市公司的新增短期贷款(DLS)和新增长期贷款(DLL)为被影响变量,在宏观层面选取了银行业腐败(谢平和陆磊,2005)因素;在微观层面选取了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因素,考察了它们在改革前后对DLS和DLL影响的差异,主要结论是:(1)改革前,银行业腐败对DLS和DLL都有显著影响,而改革后,银行业腐败对DLS的影响受到了抑制,但对DLL的影响没有显著改善。(2)在控制了腐败的地区性差异后:改革前,盈余质量对DLS影响不稳定,但与DLL负相关;改革后,盈余质量与DLS正相关,但与DLL负相关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本文研究发现,受制度环境和银行业腐败因素的影响,债务期限无法发挥其作为风险控制的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效果主要表现在短期信贷市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制度变迁 盈余质量 债务契约 短期信贷市场 长期信贷市场
  • 简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基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本文认为关联方担保是控股股东继资金占用、关联交易之后进一步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通过对上市公司2003和2004两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提供关联担保的概率和数额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与是否集团所属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质量显著负相关。在考虑融资环境约束的情况下,上述关系仍然成立。同时,市场对关联担保公告做出了显著为负的反应。本文首次系统地提供了控股股东以担保的形式掏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标签: 关联担保 股权结构 资产质量 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