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方式仰卧起坐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寻求不同健腹器锻炼效果的实证。方法:11名男性大学生分别在传统仰卧起坐、AbRocket(Roc1和Roc2)、AbKing(King1、King2、King3)等不同方式下以不同的频率(20次/min、30次/min、40次/min)进行运动,对其上腹直肌、下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等肌肉表面肌电信号RM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King健腹器(King2和King3模式)上腹直肌RMS值显著高于传统仰卧起坐时上腹直肌RMS值(P<0.05);传统仰卧起坐下腹直肌RMS值显著高于AbRocket健腹器(P<0.05),与AbKing健腹器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传统仰卧起坐腹外斜肌RMS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种运动方式(P<0.05);AbRocket(Roc2)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种方式(P<0.05)。结论:1)在进行仰卧起坐时,频率越高,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值越大,肌肉活动越激烈;2)AbKing健腹器与传统仰卧起坐相比,对腹直肌的刺激显著更强,但对腹外斜肌的刺激弱,适合以加强腹部肌肉为目的的一般健身者使用;3)AbRocket健腹器当至少两对助力弹簧进行助力时,与传统仰卧起坐相比,对竖脊肌的刺激强,适于超重患者、腰腹部肌肉虚弱的健身者使用。
简介:采用跑台下坡跑模型,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低强度氦氖激光对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自由基、一氧化氮(NO)代谢的影响。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加低、中、高剂量激光处理组。各运动组的大鼠均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运动加激光组的大鼠在运动后于腓肠肌处接受氦氖激光照射,每日1次,各剂量组照射参数分别为12、28和43J/cm^2(20、46和71mW/cm^2,10min)。运动后24和48h进行腓肠肌取材,检测指标为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一氧化氮(NO)。结果发现,力竭运动后,运动对照组的MDA水平和NOS活性显著升高。而SOD活性和NO变化不明显。43J/cm。的激光照射能显著提高力竭运动后的SOD活性、降低MDA水平以及显著提高NOS活性和NO水平,而12和28J/cm^2的激光照射则作用不明显。由此表明,低强度氦氖激光能够提高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水平,并能促进骨骼肌NO的合成,提高NO水平,其作用是剂量和强度依赖性的。
简介:为探究采用超声波技术测量足部内在肌形态的可重复性,并通过对足部内在肌形态与闭眼单腿站立时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足部内在肌对维持人体稳定性的影响。对15名健康青年受试者采用B型超声波技术重复测量趾短屈肌、拇短屈肌、拇展肌及小趾展肌等4个足部内在肌的纵向图像以及横截面图像,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两次测量数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以检测该测试方式的可重复性;同时还测量了闭眼单腿站立时间用以评价平衡稳定性,并对其与4个足部内在肌的形态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内在肌形态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超声波技术对足部内在肌厚度与横截面积的两次测量值的ICC值大部分大于0.9,表明该测试方法的可重复性良好;拇展肌厚度、趾短屈肌及小趾展肌的横截面积与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成显著性相关,而拇展肌横截面积与其成非常显著相关;足部内在肌横截面积越大,闭眼单腿站立时间越久。结果说明:采用B型超声波技术测量足部内在肌形态的可靠性良好;足部内在肌的形态会影响人体静态平衡控制,对足部核心区稳定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简介:通过应用Cybex-6000等速测试系统对22名排球运动员和28名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肌力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探讨排球、跳高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特征及差别。测试结果表明:跳高运动员优势腿、非优势腿股四头肌相对峰力矩在360^(°)/s和90^(°)/s上均大于排球运动员;而排球运动员胭绳肌相对峰力矩与跳高运动员无明显差异,排球运动员双侧胭绳肌峰力矩(90^(°)/s)差异程度显著小于跳高运动员;排球运动员在90^(°)/s的速度下测得的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要显著低于跳高运动员,随着角速度的变化(90~360^(°)/s),排球运动员和跳高运动员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均随之增大。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锻炼年限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中下肢左右侧骨骼肌的参与状况。方法:采用芬兰造16导Mega6000型便携式肌电图仪,对18名老龄人进行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中下肢骨骼进行积分肌电图(IntegralelectromyographyIEMG)量化评定测试。结果:对照组右侧胫骨前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实验组右侧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左侧臀大肌IEMG大于右侧;对照组右侧下肢胫骨前肌承受的负荷相对较大;太极拳锻炼缺乏对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大腿和小腿后群肌力的练习。结论:对照组在练习太极拳后更应当注意对右侧胫骨前肌、股外侧肌的放松练习,实验组更应当注意对右侧股内侧肌和左侧臀大肌的放松练习以消除疲劳,同时本研究对太极拳的合理化锻炼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AMPK、TSC2、mTOR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C)不运动,其余3组均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并于力竭后分别于即刻、24小时、48小时后宰杀(即E0、E24、E48);各组分离血清,并取下右侧股四头肌,一分为二,一份保存待测AMPK、TSC2、mTOR的含量及变化,另一份立即用于冰冻切片,观察肌纤维类型。结果:(1)肌纤维类型ATP酶染色结果显示:骨骼肌Ⅱ型肌纤维呈黑褐色,I型肌纤维呈灰白色;相同视野下,I型肌纤维的横切面积明显小于Ⅱ型肌纤维横切面积,且力竭运动各组I型肌纤维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Ⅱ型肌纤维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力竭运动各组(E0、E24、E48)之间差异不显著。(2)ELISA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即刻组骨骼肌、血清中AMPK、TSC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力竭后24h、48h组骨骼肌、血清中AMPK、TSC2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另一方面,力竭运动即刻组骨骼肌、血清中mTOR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力竭后24h、48h组骨骼肌、血清中mTOR含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E24组与E48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力竭运动后及恢复期间,骨骼肌I型肌纤维百分比降低,Ⅱ型肌纤维百分比增加。(2)力竭运动即刻组的AMPK、TSC2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而mTOR含量则低于其余各组,提示力竭运动中AMPK可能被激活,同时磷酸化TSC2进而抑制mTOR的合成。其与肌纤维类型变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个人简介周午生,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画系花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天津美协理事。国家"131"特殊人才。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台湾、日本、韩国展出并发表。没骨画不是一个新概念,历代没骨花鸟画也不缺乏大家,但周午生对没骨画的再解释却让他的绘画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让他在当代花鸟画领域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中国画的传承性很强,创新不容易,要赢得一席之地更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画家具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对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与扎实的绘画基础。
简介:通过对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进行髋、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发现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髋、膝关节肌力特点及薄弱肌群。方法:对16名上海优秀男子青少年中跑运动员进行髋、膝关节单侧等速向心60°/s×6和240°/s×6测试记录测试峰力矩、最大功率、屈伸肌峰力矩比值。结果:髋关节屈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在两个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膝关节屈肌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无差异,而伸肌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在两个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无差异。研究对象髋关节屈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在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伸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膝关节屈伸肌最大功率和相对最大功率在两个速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结论:髋关节随测试速度增加最大力矩呈现下降趋势,高速测试时峰力矩屈/伸值下降,髋关节屈肌力量需加强;膝关节伸肌峰力矩随测试速度增加减小,屈肌及峰力矩屈/伸值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