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一书为论述对象,分析认为作者的研究试图进行多学科的互动与协作,同时又不失民俗学的学科特色;在个体与结构之间力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并对西方的二元论进行了批驳,但反思却不够彻底;作者将其研究方法与费孝通"田野工作始于假设也止于假设"的方法论对立起来的看法是我所不赞成的,而是强调要时刻警惕西方二元论对我们的影响,并要对中国的本土研究与研究者自身进行不断地反思。

  • 标签: 民间信仰 本土研究 二元论 自我反思 个体与结构
  • 简介:一、导  言对使用同一语系语言的蒙古人和朝鲜人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为各国在文学研究方法方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在蒙古文化的历史性影响下的阿尔泰文化圈中各国文学的特征,也可发展亚洲文学理论以相应于西方文学理论之发展,并终将对世界文学理论之建设作出贡献。二、从“葫芦和富人”这一传说看蒙古和朝鲜民间故事之同样性和多样性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属于含有“葫芦和富人”核心传说的故事类型。我们可以在朝鲜和日本找到含有相似核心传说的民间故事。这些在蒙古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岛流传的故事都使用着相同的材料。(1)第一种样本: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生活在天堂。当河水干涸

  • 标签: 民间故事 比较研究 葫芦 民间传说 蒙古人 文学理论
  • 简介:古史传说是个长期困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问题,本文试以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作为厘清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笔者回顾了疑古运动后为何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于“族团说”,指出此说乃应运而生,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学术机缘。其次,笔者讨论族姓,把两周常见的20个族姓分别归入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二皞集团和祝融集团,指出族姓制度是发明于两周时期。其次,笔者把先秦帝系分为两种“五帝说”,一种属周帝系,一种属秦帝系,指出前者是西周大一统的总结,后者是秦代大一统的预告。最后,笔者对上述讨论进行总结,涉及古史传说的层次,帝系和族姓的关系,以及“二重史证”在考古研究上的分寸把握。

  • 标签: 帝系 族姓 传说时代 两种五帝说 二重史证
  • 简介:有清一代,格鲁派喇嘛的祭司地位深刻影响后人对清代皇权形态的理解,尤其在与元代皇权形态的比较时,便产生了更多的争论。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前来承德朝觐,乾隆皇帝模仿后藏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承德的须弥福寿之庙,围绕这一寺院的妙高庄严殿顶的八条金龙,产生了一个意涵丰富的传说,本文综合运用历史与神话学方法,详细分析了这一传说的内在结构与文化意涵,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了元清两代的祭司与皇权关系模式的差异。

  • 标签: 铸造 献祭 王权 祭司 格鲁派
  • 简介:白哈尔(Pe—har)是藏族宗教神灵体系中一位非常有名的护法神的名字。藏文中最常见的写为Pe-har,但个别情况下也写成Dpe-har、Dpe-dkar、Be-har、Be-kar、Bi-har、Pe—kar.Pe—ha—ra、Dpe--ha—ra等。①[二四]这位神灵还有其他一些名字:如护法神大王、大护法业主、财主大王、众男人之战神、三面伟男。根据藏文木刻本文献《白王垛六垛竖立法》记述,

  • 标签: 护法神 个别 反映 宗教 神灵 根据
  • 简介:拙文《五羊传说,一个美丽的附会》发表之后,引起了一些见解不同的反应,这是好事。悬案既提出来讨论,最怕没有反应,因此可以说拙文的初衷目的是已经达到了。五羊传说的美丽是永恒的,但其起源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千古之谜,在破解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误会。误会是认识问题,其性质与轻薄调侃的截然是不同的,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进行平等的探讨、争鸣,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因此我明知已经是离经叛道,但也要再“颠覆”一回,因为任何人都有这种权利。

  • 标签: 传说 海洋文明 认识问题 实事求是 离经叛道
  • 简介:张三丰传说虽然主要流传于湖北武当山地区,但其实在镇远古城,历史的沉淀下张三丰的故事流传也许更加丰富,这些故事充当着历史的见证,记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心理情感、政治状况等,对于更加深刻地了解镇远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张三丰 镇远 传说
  • 简介:河湟流域汉人中广为流行的"南京珠玑巷移民"祖源传说,实为明代朱元璋上元节观灯野史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特殊时期由于汉人族群的文化需要而出现并被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为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之后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又出现了在汉、藏、土族等多民族中演化互动的现象,从中反映出多民族地区祖源传说生成的机制性特点。

  • 标签: 南京珠玑巷 移民传说 河湟汉人 多元文化互动 族群历史记忆
  • 简介: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 标签: 《格斯尔》 传说情节 史诗母题 植入
  • 简介:西王母的传说起源甚早,《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中就有相关记载。西王母究竟是人抑或是神?学术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趣的是,殷墟甲骨文中也有“西母”,与“西母”并提的还有“东母”。甲骨文中的“西母”与载籍中的“西王母”有无关系,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将载籍中的“西王母”与甲骨文中的“西母”作了仔细比对,发现二者虽有差别,却也不无相似性和关联性。二者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周及其以后的西王母崇拜习俗或可追溯自殷商时代。

  • 标签: 殷墟卜辞 方神崇拜 神话传说 西王母
  • 简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2009年,由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举行。众多学者以孟姜女传说为主题,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本刊选摘了部分发言,并对发言内容略作删节、编辑,以飨读者。

  • 标签: 民间传说 孟姜女 社区建设 学术研究 学术价值 学术研讨会
  • 简介:传说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先民们关于自然、世界、自身的文学叙述,具有极大的人类学意义。《圣经?巴别塔》和流传于贵州金沙一带的少数民族传说《汉苗彝的来历》这两个故事中,虽然父的形象、子的形象和塔的象征有其异同,但二者都隐藏着这样的语言观:语言对于人有着本质性的意义。

  • 标签: 传说 《圣经.巴别塔》 《汉苗彝的来历》 语言
  • 简介:汉译佛典中,多见乘“坏(音pi)船”、“坏舟”济渡江湖之典实,所谓“坏船”、“坏舟”本指土坯之船,後也引申指始成而未经加固之船(即粗坯)或简易之船。实际生活中,凭借此船作为济渡工具是危险的,中途会沮坏沉没,无以到达彼岸。唯有技能超群、勉力济渡,方能免难。在佛经中,常以此喻处於险恶世俗中的修行之人,本身环境险恶,唯有持大勇猛精进力者方能乘此坏船、坏舟到达彼岸,修成正果。因当时“坏”亦可异写作“杯”,故佛典中也出现了乘“杯船”、“杯舟”济渡江湖之记载。而乘“杯”而渡者常用以喻精进之士。据此推测,佛典中乘“坏(杯)船”、“坏(杯)舟”而渡的典故乃“杯渡”、“一苇渡江”传说之滥觞。

  • 标签: “坏(杯)船” “坏(杯)舟” 杯度 一苇渡江
  • 简介:近读李健才先生译文日本今西龙的《箕子朝鲜传说考》。此文是今西龙于1922年发表的,文中“认为《史记》、《汉书》等关于箕子朝鲜的记载只是传说,而被后人信以为事实,认为箕子是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实际并不存在,认为箕子并未到过朝鲜,在朝鲜的箕子遗迹及世系家谱等都是后人伪造的,是不可信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今西龙这篇“奇文”,我们应认真对待,何况它巳流传80多年,谬种流传,很有澄清之必要。

  • 标签: 今西龙 《箕子朝鲜传说考》 《史记》 历史研究
  • 简介:现今的学术著述,兼综前人成果、独成一家言,能禁得推敲者,仍不可多得。曹书杰教授所著《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不但是这样的一部力著,而且实系一部新学术的经典。中国传统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后稷则是中国古代的社稷之神、农业始主,因此后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之一。由于后稷文化占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地位,有关后稷的记载、文献、研究的资料之夥.

  • 标签: 成一家言 文化思维 学术著述 文化占有 核心构成 上古文化
  • 简介:“孛儿只斤”──天狼种的标志──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三阿尔丁夫在《新探之一》文中,我证明阿阑豁阿所感不是“光”而是“天狼”①。在《新探之二》一文中,我进一步证明:阿阑豁阿所感的“天狼”不是也不可能是蒙古的图腾,而是后人所搞的“...

  • 标签: 神话传说 《元朝秘史》 孛儿只斤 成吉思汗 伊儿汗国 体质人类学家
  • 简介:《尹至》《尹诰》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筒》(壹)公布的与商代重要历史人物伊尹相关的两篇出土文献材料。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的先秦文献材料中记载的伊尹事迹流变情况的全面考察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尹至》《尹诰》记录的伊尹事迹与甲骨文透露的信息明显有异,其故事构成的基本元素和文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是春秋战国文献中才出现的,简文形成的时间大概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段,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参考了当时所见到的《书》类文献,整合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伊尹事迹的传说并融入当时的某些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将伊尹助汤灭夏的事件条理化、系统化和细节化。

  • 标签: 出土文献 清华简 伊尹 《尹至》 《尹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