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系统评估延续护理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中的效果。方法:研究目标:本院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时间范围:2023年1月-2023年1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n=40)与研究组(n=40),前者予以常规护理,后者予以延续护理,深入探究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结果:就对照组来讲,研究组患残余尿量明显较少,尿路感染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延续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中具有显著的影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感染率,缩短导尿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产后哺乳期尿潴留患者实施清洁间歇导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做好全面评估,及时对症处理,缓解心理因素,发生尿潴留时可早期实施间歇性导尿。采用个性化的饮水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如微信在在患者间导期间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的延续性护理,帮助解决其在这期间的各种疑难问题。联合低频电刺激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中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间歇性导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SCI并发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55例,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的2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28例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泌尿系管理认知状况、患者间歇性导尿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间歇性导尿1个月、2个月,泌尿系管理认知状况研究组患者、家属评价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导尿1个月、2个月,对照组按时导尿、按量饮水、正确评估残余尿量、导尿步骤操作正确、自主训练膀胱功能的患者例数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满意率为85.19%,研究组满意率为96.43 %,总满意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间歇性导尿的依从性,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以及疾病管理的认知,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16年6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膀胱功能训练和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管理,对比其两组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和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无触摸式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残余尿测定联合间歇性导尿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住院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采取术后留置尿管持续开放48 h后拔除,观察组采取术后留置尿管24 h后拔除,鼓励患者自行小便,排尿困难患者通过残余尿测定后根据需要进行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率及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残余尿测定联合间歇性导尿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后应用可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给予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干预,剩余40例观察组患者选择间歇性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排尿次数为(18.73±2.41)次/d,观察组为(11.45±2.05)次/d,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膀胱容量为(324.56±65.73)ml,观察组为(399.59±60.48)ml,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最大排尿量为(145.42±54.11)ml,观察组为(208.92±47.97)ml,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和观察组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护理期间应用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对改善患者膀胱功能起到有效改善作用,可加大应用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儿童间歇性斜视7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研究组38例,以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间无立体视、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和中心立体视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692、0.666和0.655);术后1周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和欠矫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的正位率为78.95%(30/38)高于常规组的65.79%(25/38),P=0.037。研究组术后1年的斜视度(-2.542±4.315)PD和斜视退回量(4.375±2.279)PD分别少于常规组的(-6.536±6.682)PD和(9.068±3.824)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结论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