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12月,以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70名健康受检者血液标本为观察对象,根据前瞻性研究方法,每名患者均抽取2份血液样本,一份放入普通采血试管中实施常规血清分离检测,一份试管中放入肝素抗凝血浆进行检测。分别检验K+、Na+、Cl-、GLU、LPS、Cr、BUN、AST、UA等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标本中仅有K+、Na+、GLU三项指标比较,p<0.05;其余指标比较,p>0.05。结论加入肝素抗凝血将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分离时间变短、互溶情况减少,可更快速的检出相关指标,提高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导致凝血风险的相关因素,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76例进行对照分析,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加用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以及凝血原因。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滤器、管路凝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均为血流速度缓慢引发,对照组中患者发生原因有3例为血流速度缓慢、5例高凝状态、4例为肝素量不足。结论临床上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总结其凝血风险原因,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其凝血情况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凝血酶时间( TT)。 并与 100例健康人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 通过比较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发现化疗后 PT和 APT与化疗前相比有所改变。但无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为 0.116和 0.163;化疗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化疗前,化疗后 P<0.05逐渐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乳腺癌联合化疗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将其中60例健康新生儿分为A组,另外60例重症新生儿分为B组,检验两组新生儿的凝血结果,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B组新生儿的凝血检验危急值发生率38.33%显著高于A组新生儿3.33%,危急值低值、高值同样高于A组新生儿;B组重症新生儿凝血危急值分布类型以凝血危急Fg低值为主,为34.78%;B组新生儿重症新生儿的各项疾病以新生儿肺炎为主,占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危急值能够判断重症新生儿的危急情况,及时救治,从而降低重症新生儿的死亡率。该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夹板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选择合适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方法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CA-620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VⅢ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VⅢ因子含量(IU/400ml全血),平均为86.2IU±4.1IU/400ml全血和103.8IU±7.0IU/400ml全血,两者合格率均为100%,但虹吸法比夹板法制备收集的VⅢ因子含量更高。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VⅢ因子含量(IU/400ml全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mg/400ml全血)平均为181mg±5.0mg/400ml全血和186.5mg±5.3mg/400ml全血,两者合格率均为100%,但虹吸法比夹板法制备收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纤维蛋白原含量(mg/400ml全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夹板法和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选择合适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方法: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CA-620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 VⅢ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 VⅢ因子含量( IU/400ml全血),平均为 86.2 IU±4.1IU/400ml全血和 103.8IU±7.0IU/400ml全血,两者合格率均为 100%,但虹吸法比夹板法制备收集的 VⅢ因子含量更高。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 VⅢ因子含量( IU/400ml全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mg/400ml全血)平均为 181mg±5.0mg/400ml全血和 186.5mg±5.3mg/400ml全血,两者合格率均为 100%,但虹吸法比夹板法制备收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夹板法和虹吸法收集纤维蛋白原含量( mg/400ml全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调研中随机选取了2018年6月到2019年4月10个月中本院接诊的20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过多患者,所有患者在接诊以后进行了大量输血进行抢救。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名,观察组100名,使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对患者的血液血小板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血小板计数。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主要用于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结果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通过观察数据可知,在进行大量输血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结论大量输血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内镜下钛夹联合喷洒凝血酶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收治的 64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2 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喷洒凝血酶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止血有效率、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88% 高于对照组 78.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即时止血有效率 100.00% 高于对照组 87.50% ,止血有效率 96.87% 高于对照组 65.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内镜下钛夹联合喷洒凝血酶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效果显著,提高止血有效率,加速患者康复,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法。
简介:目的比较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n=20)和沙利度胺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硼替佐米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硼替佐米静脉注射,沙利度胺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以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硼替佐米组和沙利度胺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本组化疗前和沙利度胺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有利于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