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苏省的内外洋四至界限非常清楚,大羊山与小羊山之间是江、浙两省的外洋分界线;位于北纬35°附近的车牛山岛是江苏与山东外洋的分界线;江苏的内洋的基线为海岸线和崇明岛岸线;江南的内外洋交界线大致在汇头、崇明岛东端、廖角嘴一线附近;外洋的外缘线则是帆船行走的航线,与现在上海至青岛的航线重叠。为了确保长江海口和帆船航线的安全,雍正、乾隆时期逐渐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巡洋制度。汇头以东的外洋归苏松镇中、左、右、奇四营和吴淞、川沙二营共同管辖,余山迤北的外洋归狼山镇狼右营、掘港营等巡缉。苏松镇水师对于长江海口附近的内洋和外洋进行了严密的分巡、总巡和督巡。我们从江苏巡洋的重要事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巡洋制度从建立到基本完善,再到逐渐废弛的过程。
简介:清代滇桂诗坛在“学杜诗”方面,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题材上多写时事;文体上多用歌行体;诗论上坚持雅正、质实,普遍推崇杜甫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批判精神与“会通”“求新”“杜诗有法”“转益多师”的诗学观。时事诗、歌行体、唐宋互参、诗史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推崇但不盲从的学杜观念反映了滇桂诗坛在接受杜诗时的深度与高度,其背后所彰显出来的“师古”与“自立”结合的理路以及致力于传统诗文创作的追求和实践,既是清代滇桂文学创作与诗论趋于自觉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表现。在清代滇桂诗坛杜诗接受研究比较薄弱,以及滇桂地区位居中华文化与越南等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处的背景下,上述探析具有比较重要的诗学意义和认识价值。
简介: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朴园被烧毁,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找到朴园遗址,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
简介:为了保障治藏要道的畅通,清朝在川藏官道沿线设置了台站、塘汛,并派兵驻守。以军事性移民为先导,商贩、垦丁、矿夫、工匠等陆续进入川藏官道沿线的康定、理塘、巴塘等地。外来移民的迁入,使得官道沿线地区日益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经济生活的共生性、社会交往的包容性、族际界线的流动性特征。清王朝长期的经略和汉藏互动,促进了川藏官道康定至巴塘沿线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简介:康熙五十一年(1712),发生了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参奏案。康熙帝随即派出钦差大臣赴江南对互参案进行会审。在长达8个月的会审过程中,审案钦差大臣、江南地方军政要员以及内阁重臣等对此案所持态度不一,或明或暗地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案件审理。4名审案钦差大臣只是“掩饰和解,瞻徇定议”;安徽巡抚梁世勋、苏州织造李煦、江西巡抚郎廷极以及江宁将军马三奇等明显偏袒噶礼;大学士李光地则站在张伯行一边;江宁织造曹寅、致仕吏部尚书宋荦、浙江巡抚王度昭则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从中可以窥见康熙朝后期满汉大臣之间隔阂甚深,满汉矛盾依然尖锐以及官场政治生态已趋于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