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晴雯生为贞女,殁作花神,性情才调近于黛玉,是宝玉的第二个知己。清代《红楼梦》评点关于晴雯的论述涉及容貌、性情、其死、宝晴、借影等方面。关于容貌,谓其“姿貌过人”,“必应遭妒”。关于性情,一者“娇憨”,未省人事;二者“躁急”,未免刚莽;三者“聪明”,机警乖巧;四者“风流”,不拘礼法;五者“尖利”,不可犯干。要皆遭忌之性,宜不永年。关于其死,除却病因,或云“种恨结仇”,或云“无妄之灾”。关于宝晴,多谓二人情深而清白。关于借影,既云“睛雯者,黛玉之影身”,亦云“五儿者,晴雯所脱胎也”。可知清人意中,颇重颇知睛雯性情,然其“尖利”之论犹嫌皮相。

  • 标签: 清代 《红楼梦》评点 晴雯 屈夭风流
  • 简介:江苏省的内外洋四至界限非常清楚,大羊山与小羊山之间是江、浙两省的外洋分界线;位于北纬35°附近的车牛山岛是江苏与山东外洋的分界线;江苏的内洋的基线为海岸线和崇明岛岸线;江南的内外洋交界线大致在汇头、崇明岛东端、廖角嘴一线附近;外洋的外缘线则是帆船行走的航线,与现在上海至青岛的航线重叠。为了确保长江海口和帆船航线的安全,雍正、乾隆时期逐渐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巡洋制度。汇头以东的外洋归苏松镇中、左、右、奇四营和吴淞、川沙二营共同管辖,余山迤北的外洋归狼山镇狼右营、掘港营等巡缉。苏松镇水师对于长江海口附近的内洋和外洋进行了严密的分巡、总巡和督巡。我们从江苏巡洋的重要事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巡洋制度从建立到基本完善,再到逐渐废弛的过程。

  • 标签: 江苏 内洋 外洋 水师 巡洋制度 清代前期
  • 简介:清代广州工匠为满足海外市场对中国丝绣品的热切渴望和需求,创作出了大量融贯中西艺术风格的提花织物、手绘丝绸和刺绣丝绸。本文通过梳理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广州外销丝绣品,对了解不同时期广州外销织绣品的工艺特色、艺术风格以及中外艺术风格的交流与互鉴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清代 广州 外销 丝绣品
  • 简介:清代杭州文化家族兴盛,金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化家族,其家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业,科举仕进;孝悌承家,以德立身;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经史根柢、以学资诗。通过考察金氏家族,可以一窥清代家族文化与一代文学之关系。

  • 标签: 杭州金氏家族 家族文化特质 意义
  • 简介:承袭制度是土司制度的核心。清代土司承袭制度有诸多内容,本文仅阐述土司袭职程序的相关规定,并根据清代档案具体考察其实施运行情况,从中能够看到袭职程序的规定是必须严格遵行的。这是土司袭替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也是土司制度臻于成熟的标志。

  • 标签: 土司 承袭制度 清代档案
  • 简介:清代滇桂诗坛在“学杜诗”方面,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题材上多写时事;文体上多用歌行体;诗论上坚持雅正、质实,普遍推崇杜甫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批判精神与“会通”“求新”“杜诗有法”“转益多师”的诗学观。时事诗、歌行体、唐宋互参、诗史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推崇但不盲从的学杜观念反映了滇桂诗坛在接受杜诗时的深度与高度,其背后所彰显出来的“师古”与“自立”结合的理路以及致力于传统诗文创作的追求和实践,既是清代滇桂文学创作与诗论趋于自觉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表现。在清代滇桂诗坛杜诗接受研究比较薄弱,以及滇桂地区位居中华文化与越南等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处的背景下,上述探析具有比较重要的诗学意义和认识价值。

  • 标签: 清代 滇桂诗坛 杜诗接受 诗论 师古 自立
  • 简介:传统文献中对商人、商业少有记载,但是村庄的庙宇重修碑刻中对此记载较多,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史料研究价值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从时间来看这些碑刻以清代中后期为主,从内容来看这些重修碑刻中多记载有捐款商号的名称、数量及商号所在地,故为研究山西清代商人的行商区域提供大量线索。通过对大阳泉村庄庙宇遗存碑刻的解读,可以勾勒出大阳泉商人的行商网络遍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

  • 标签: 清代 大阳泉村 商人 商号
  • 简介:清代杭州文化家族兴盛,金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化家族,其家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业,科举仕进;孝悌承家,以德立身;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经史根柢,以学资诗。以金氏家族为中心,可以看清清代家族文化与一代文学之关系。

  • 标签: 杭州金氏家族 家族文化特质 意义
  • 简介: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朴园被烧毁,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找到朴园遗址,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

  • 标签: 巴光诰 朴园 遗址 巴祠
  • 简介:顾太清是清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满族女作家。虽然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其诗词小说等创作题材较为狭窄,但已突破了以往闺阁之作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自然审美意识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独立性。此外,满族的民族出身,使其创作中少有汉族女诗人常有的“才高命薄”的常规心理范式,而更多直爽洒脱的民族审美特征。因此,她敢于挣脱“焚稿”之文学怪圈,表现对女性才学的认同,开创女性书写小说先河的勇气,在创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审美自由。

  • 标签: 女性意识 男权文化 审美自由
  • 简介: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 标签: “小白礁Ⅰ号”沉船 木材种类 榄仁 五瓣子楝树 用材分析
  • 简介: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 标签: 禁教 天主教 本土化 传播方式
  • 简介:为了保障治藏要道的畅通,清朝在川藏官道沿线设置了台站、塘汛,并派兵驻守。以军事性移民为先导,商贩、垦丁、矿夫、工匠等陆续进入川藏官道沿线的康定、理塘、巴塘等地。外来移民的迁入,使得官道沿线地区日益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经济生活的共生性、社会交往的包容性、族际界线的流动性特征。清王朝长期的经略和汉藏互动,促进了川藏官道康定至巴塘沿线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 标签: 清代 川藏官道康定至巴塘段 移民 族际互动 社会变迁
  • 简介:康熙五十一年(1712),发生了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参奏案。康熙帝随即派出钦差大臣赴江南对互参案进行会审。在长达8个月的会审过程中,审案钦差大臣、江南地方军政要员以及内阁重臣等对此案所持态度不一,或明或暗地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案件审理。4名审案钦差大臣只是“掩饰和解,瞻徇定议”;安徽巡抚梁世勋、苏州织造李煦、江西巡抚郎廷极以及江宁将军马三奇等明显偏袒噶礼;大学士李光地则站在张伯行一边;江宁织造曹寅、致仕吏部尚书宋荦、浙江巡抚王度昭则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从中可以窥见康熙朝后期满汉大臣之间隔阂甚深,满汉矛盾依然尖锐以及官场政治生态已趋于恶化。

  • 标签: 清代 噶礼 张伯行 辛卯江南科场案 政治博弈 官场政治生态
  • 简介:清政府和伊犁将军实施优惠政策从南疆等地征调维吾尔农民移垦伊犁创办回屯,当地民间沿旧制俗称"塔兰奇"人,但与准噶尔时期强制维吾尔农民迁移伊犁充当其贵族军队农奴的"塔兰奇"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清代伊犁将军与北迁伊犁的"塔兰奇"人,在政治上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实施者与执行者的关系;在国防军事上是戍边平乱的指挥员与战斗员的关系;在屯垦组织上是总屯官与屯丁的上下级关系;在历史文化上,"塔兰奇"文化是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一体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 标签: 清代伊犁将军 塔兰奇人 北迁伊犁 关系
  • 简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增多,清代陕西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明显大于粮食作物,因而烟草、罂粟种植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文章就清代陕西种植烟草、罂粟的种植区域、种植规模、销售渠道以及发展状况等作了详细具体的梳理,并对其种植的商业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烟叶 罂粟 商业化 专卖
  • 简介: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垦,有清一代经历了私垦和官垦两个阶段。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所处的特殊时代,土地开垦成为其必然。伴随而来的水利发展和移民涌入成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在私垦阶段,地商及普通汉民在开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随着清末官垦的实行,大批内地汉民涌入,进一步促使河套地区土地的开发,使其逐渐成为北方重要产粮地区。此外,随着清代以来河套地区土地的开垦及人口的迁移,也给当地的人口数量、土地所有权、耕地面积、农作物及种植制度等带来了一些影响,导致近代以来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 标签: 清代 河套地区 土地开垦 土地政策 农业生产
  • 简介:引言因研读《鸿泥杂志》,我多次上网查找有关《鸿泥杂志》的信息,但寥寥无几,对于《鸿泥杂志》的作者雪渔氏更是知之甚少.经过多方查获,雪渔氏乃马毓林之号也.结合《鸿泥杂志》序言而知马毓林曾官宦丽江,顺此线索,查光绪《丽江府志稿》,

  • 标签: 丽江 清代 族谱 杂志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