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以承德为中心开展的民族团结工作,具有跨区域性和以蒙、藏、维、回等民族为主要工作对象等特点,与我国目前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高度相似性."承德模式"是以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为平台,以木兰秋狝、避暑理政为形式,全国各族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民族团结工作模式,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清代 民族团结 承德模式
  • 简介:科场撞骗是经济撞骗、政治撞骗在考试领域的反映。清代前期,撞骗舞弊成为科场的又一大弊端,败坏着考试的声誉,影响到社会稳定。乾隆年间,面对这一舞弊的凸显,清政府就如何治理撞骗舞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严管严查严惩政策的持续出台与实施,狠狠打击了撞骗舞弊势力,保障了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顺利进行,为后人从严治考、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 标签: 清代 乾隆时期 童试 撞骗舞弊 查处 启示
  • 简介:辽西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自古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北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清代以来特殊的历史契机使超过三千万“闯关东”移民经由这片土地进入东北地区。而这场历时两百多年的人口移动对辽西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甚巨。人口的迁徙和定居自然会给辽西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而移民的移动、定居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为辽西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耕作及生产技术,也有力地推动了辽西地区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辽西地区自明末以来的萧条局面,但是这种情况由于后续的战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有所变化。总之,移民使这一时期辽西社会在自然环境方面呈现出异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 标签: 清代 辽西 移民 环境变迁
  • 简介:本文以清代瓷器《西厢记》纹饰以及明清《西厢记》版画为图像资料,梳理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与戏曲文本,以及清代社会、文化艺术以及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关系,解读戏曲文本对瓷器纹饰的广泛影响,解析明清《西厢记》版画和瓷器纹饰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西厢记》瓷器纹饰的构图、人物形态、服饰、发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清代 《西厢记》 瓷器纹饰 明清版画
  • 简介:清代苏州彭氏是著名的文化世家.彭氏家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氛围浓厚、教育制度完备,为其家族科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彭氏还积极推动苏州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热心参与县府学、书院等地方教育机构的修葺完善,而且有族人长期担任地方书院山长,对苏州崇文乐学之风的培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彭氏在教育方面既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注重编印传播劝善书,着力劝人向善,表现出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并重的特色.这是彭氏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 标签: 苏州 教育 彭定求 彭启丰 科举 书院
  • 简介:一裕苏官银钱局成立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经济上对中国逐步渗透,先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开始逐步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标签: 银钱 纸币 发行 清代 封建社会 社会经济
  • 简介:2017年4月28日,敦孝创逸公祠兰轩公(叶舒华)清代圣旨匾额捐赠仪式在中国客家博物馆隆重举行。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黄珊忠、中国客家博物馆负责人侯鸿忠、兰轩公祠叶氏宗族代表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 标签: 博物馆 客家 中国 匾额 清代 捐赠仪式
  • 简介:清代是太原义学的发展时期,这种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的蒙学有其独特的运作管理模式。作为清代太原多种办学形式之一,在经商之风盛行、教育衰败的太原,义学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官府的倡导下,义学的兴建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尤其对地方风俗教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逐渐在社会下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清代 太原 义学
  • 简介:文章以《阿坝州碑刻资料辑录》中的护林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茂汶地区羌人护林机制的生态智慧,并提出民间碑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为了凭据、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这一观点。它是了解乡村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对理解和研究鲜有正史记载的乡村社会和当地的生态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茂汶地区 清代 碑刻 羌人 生态意识
  • 简介:“遵用状式”是清代县衙维护地方诉讼秩序的一项基本规定,然而,在诉讼实践中,由于涉讼者贫穷、受衙役撞索、制度改变等因素,“违式”呈状的现象时有发生。既然有制度规定,州县官对“违式”词状当以驳回为要,而事实上牧民之官却多受理此状。两造的违式递呈与县官的准理违式状,究其实质是两者基于地方法规与社会现实的一种博弈。违式递呈展现了清代州县诉讼实态的多重面相,州县官对违式状的不同处理则反映了他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讼观。

  • 标签: 遵用状式 违式 诉讼秩序 理讼观
  • 简介:广东是中越书籍交流的重镇,它不仅是越南使臣选购官书的重要地区,而且清代广东的地方文献曾影响了越南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鱼书曾经在越南产生过深度影响,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的木鱼书抄本《新出偷诗稿》即是这种影响的遗存,它也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部越南重抄本木鱼书。木鱼南音《花笺记》还造就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花笺传》,这体现了广东地方文学与越南民族文学的融合、交汇。从现存的越南古籍来看,广东的说唱文学曾随着越南华侨的步履而流传于海外,而越南的俗文学作品也曾在广东佛山大量刊刻过,联系中越文学交往、越南古籍在粤东的刊刻等其他因素来看,在清代存在着一条以广东为枢纽的中越书籍交流海上通道。

  • 标签: 地方文献 越南 木鱼书 刊刻 书籍交流
  • 简介: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可以从文字饮、文字业、文字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文人以文字为媒、以文字为事、以文字为器的总体状况,也表现出他们对“文字——文学”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功能、社会作用的体认。文字缘现象不是清代,也不是江南所独有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各地文人群体的共相,但清代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江南文人群体的聚集度,使得这种对“文字——文学”的偏好演化为一种文化崇拜的心理。尤其在社会大变局中,相对于物质的力量,他们似乎更相信文字凿破天地、创化世界的伟力。文字缘与文字崇拜,体现了江南文人对本土文化符号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发现,显示出对文学话语场域的扩大和对道义目的性的追求。

  • 标签: 清代 江南士林 文字缘 文字崇拜
  • 简介:清代初期,承接四川戏曲的文化渊薮,借着“花雅竞胜”的传播推动,四川的优伶班社恢复壮大。本文以清代初期四川在地的川伶与川班为主题,通过对关键性史料的考证核实、去伪存真,补充并发现一批新见史料,以求书写并建构川剧的信史。

  • 标签: 川剧 优伶 戏班 《蜀伶杂志》 舒颐部 高家班
  • 简介:廉州话研究早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便已有之,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后发现,该时期的廉州话研究贡献巨大,主要表现在:保留了一批清代及民国时期廉州话的语言材料;第一次探讨了廉州话的系属并对部分用词的历史来源进行了考辨;记录了廉州话的源流。

  • 标签: 廉州话研究 清代 民国
  • 简介:四川地区现存大量清代墓葬建筑,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修建而成,建筑体量高大、雕刻精美、彩绘丰富,成为一种风格特殊的丧葬建筑艺术.色彩装饰历来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体裁,在墓葬建筑装饰中亦频繁出现,该地区至今仍有大量墓葬建筑彩饰得以保存,其色彩丰富、绚丽多姿,使墓葬建筑呈现华丽无比的形象.

  • 标签: 四川地区 墓葬建筑 色彩装饰
  • 简介:八旗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在清代都有很大发展。八旗教育满汉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为八旗人才培养、文化发展以及清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八旗教习存在严重问题,加速了官学教育的衰落以及“国语骑射”传统的荒疏。八旗教育的发展特征、成就与问题,对当代民族教育发展有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 标签: 八旗教育 发展特征 经验启示 民族教育
  • 简介:多年前,在扬州一藏友家中,欣赏到一件王炳荣作黄釉雕梅兰竹菊图水盂,色、纹高雅,雕瓷精良,至今印象深刻,长久难忘。

  • 标签: 文房用具 清代 梅兰竹菊
  • 简介:笔者曾梳理清代笔记中散见戏曲史料九百余则,其中涉剧笔记就内容而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戏曲史的考辨,如本事考证、戏曲源流等,力求穷搜博证,为研究者提供可堪依据的文献资料;二是所载述的文人士大夫观剧、评剧内容,可为深入考察清代戏曲观念的变迁演进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对各类艺人的生平事迹及伎艺专长的记述,可为清代戏曲演出情状的考察提供文献支撑;四是从大量不同剧种在清代消长、更替的记述,可窥得清代戏曲活动的发展轨迹;五是一些不甚知名的作品,在当时演出却相当火爆,可以借此考察戏曲传播、演进的状况;六是涉及大量不同地域、场所的戏曲活动,对考察地方戏曲(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及特殊场所(如禅堂)演剧均有帮助;七是对历来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的民间流行的各类表演伎艺(如幻术、杂耍、口技、烟戏、马戏等)多有述及,可补一般戏曲史之未逮。兹取其中有关戏班、戏园的描述以及戏曲演出群体的发展走向与情趣追求等,加以梳理。

  • 标签: 清代 笔记 戏曲史料 戏班 戏园
  • 简介: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世界的东方——被人类称作太阳升起的地方的中国,出现了一种令世人瞩目的山西票号业。"山西票号业曾一度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并影响了中国金融业近一个世纪。"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这样评价山西票号。

  • 标签: 日升昌票号 山西票号 近代思想家 十九世纪 户部银行 雷履泰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阅读各类经、史、子、集对中国古代(即1840年以前)的文献进行梳理,寻找从元代至清代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各类规划线索,力图完整呈现这段时期北京城从定都到选址再到规划建设的变迁史。

  • 标签: 北京城 规划 古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