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危险因素分析是制定各种疾病干预措施的重要基础。就近视的危险因素,已经提出了大量的证据,但对于各种混杂的危险因素,目前并未进行系统地分析。为了有助于设计近视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应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明确因果联系,阐明机制。统计分析往往由于变量的相对变异而变得复杂,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或随机临床试验来证明某个因素与近视之间的因果关系。当采用这种严格的分析方法后,就可以系统地分析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措施与近视的相关性。然而,Meta分析表明,更久的近距离工作与更严重的近视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通常较弱且不一致,而更长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更低的近视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临床观察结果与此结果较一致。对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活动时间的评估,传统上是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的,但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可穿戴客观监测设备来进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了受教育年限增加与近视发病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随机临床试验证实了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对近视进展具有保护作用。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将限制屏幕使用时间作为控制近视流行的干预措施,但屏幕使用时间增加与近视的相关性证据并不充分也不一致。尚需对提出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验证其对这些变量是否有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对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对侧眼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因单眼近视初次验配OK镜或单光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儿童,年龄8~13岁,近视眼的SE为-4.00~-0.75 D,随访时间为1年。根据屈光状态和矫正方式分为:OK镜组50例,其中配戴OK镜眼为OK-近视眼组,未配戴OK镜的非近视眼为OK-非近视眼组;单光框架眼镜组(SP组)54例,其中近视眼为SP-近视眼组,非近视眼为SP-非近视眼组。分析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的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及角膜曲率平坦轴(K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眼轴变化:戴镜1年后,OK-近视眼组与OK-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13±0.19)mm、(0.43±0.25)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P<0.001);SP-近视眼组与SP-非近视眼组的眼轴分别增长了(0.33±0.19)mm、(0.27±0.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慢于SP-近视眼组(β=-0.11,P=0.006),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明显快于SP-非近视眼组(β=0.16,P=0.001)。OK-非近视眼组眼轴增长量()与年龄(X)呈负相关:=-0.104X+1.564(R2=0.27,P<0.001)。②双眼眼轴差值变化:OK镜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1.06±0.41)mm减少至(0.77±0.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01)。SP组双眼眼轴差值由基线时的(0.81±0.34)mm变为(0.8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角膜曲率:OK-近视眼组基线平坦子午线上的Kf (42.42±1.30)D被压平坦至(40.73±1.3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OK-非近视眼组基线Kf(42.31±1.30)D变平坦至(42.18±1.27)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03)。而SP-近视眼组、SP-非近视眼组的基线Kf与戴镜1年后的Kf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配戴OK镜能有效控制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近视眼眼轴增长,但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反而会加速对侧非近视眼的近视进展,且年龄越小,近视进展速度越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f<41.00 D)相对平缓患者的近视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配镜中心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80例(120眼)纳入研究组,验配框架眼镜患者76例(120眼)纳入对照组,按照等效球镜度(SE)将2组又分别分成低度数组(-3.00~0 D)和中度数组(-6.00~-3.25 D)。对各组近视增长幅度、眼轴增长幅度、内皮细胞数量、角膜厚度以及角膜点染等情况进行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戴镜6个月、1年和1.5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近视度数增长幅度(低度数组6个月:t=2.314,P=0.023;1年:t=3.215,P=0.002;1.5年:t=4.159,P<0.001。中度数组6个月:t=3.204,P=0.002;1年:t=4.613,P<0.001;1.5年:t=5.160,P<0.001)和眼轴增长幅度(低度数组6个月:t=-2.103,P=0.038;1年:t=-2.129,P=0.037;1.5年:t=-2.398,P=0.020。中度数组6个月:t=-2.094,P=0.039;1年:t=-2.402,P=0.019;1.5年:t=-2.464,P=0.018)均较小。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5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眼部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角膜曲率相对平缓的患者,与框架眼镜比较,角膜塑形镜在控制眼轴增长和近视度数方面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近视控制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眼控制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24个月的137例近视眼儿童的资料,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选取其中91例为建模组[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11.24±1.69)岁],其余46例为验证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1.09±1.66)岁]。记录戴镜前的情况,包括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及角膜形态学参数,并测量角膜塑形镜偏心及戴镜前和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分析建模组儿童基线情况和戴镜稳定后的变化与戴镜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的关系并构建回归方程,将验证组相关因素导入回归方程中计算期戴镜后24个月的眼轴长度,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戴镜前和戴镜后24个月,建模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5.16±0.90)和(25.56±082)mm(t=-10.12,P<0.001),验证组分别为(25.29±0.71)和(25.6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2,-8.79;均P<0.001)。戴镜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量与基线年龄(r=-0.37,P<0.001)、基线等效球镜度数(r=0.31,P=0.003)、偏心距离(r=-0.35,P=0.001)和瞳孔面积(r=-0.26,P=0.013)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年龄(β=-0.056,P=0.001)、偏心距离(β=-0.315,P=0.001)、瞳孔面积(β=-0.009,P=0.004)、基线等效球镜度数(β=0.054,P=0.021)均与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有关,构建回归方程y=1.609-0.056a-0.315b-0.009c+0.054d(y为眼轴变化,a为基线年龄,b为偏心距离,c为瞳孔面积,d为基线等效球镜度数;R2=0.31)。将验证组对应参数导入方程,得到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量为(0.40±0.20)mm,与实际眼轴长度变化量(0.40±0.3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1)。结论近视眼儿童的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以及戴镜稳定后的偏心距离对其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可以通过这些因素预测戴镜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加压迫系数(ICF)的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眼患儿资料,纳入右眼进行研究。依据患儿情况验配角膜塑形镜,近视度数<3.00 D者为低度近视,≥3.00 D者为中度近视,低度和中度近视的患儿分别采用Excel随机数分为低度近视试验组、低度近视对照组和中度近视试验组、中度近视对照组,分别验配ICF和常规压迫系数的角膜塑形镜。对比各组戴镜1年期间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近视力、眼前节情况(Efron分级)、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补偿眼压(IOPcc)、泪膜破裂时间(BUT)、高阶像差、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AF)。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戴镜1年后,低度近视试验组与低度近视对照组的AL、SE、BCVA、NVA、Efron分级、CH、CRF、IOPcc、BUT、高阶像差、调节幅度和A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6个月后,中度近视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了(0.05±0.03)mm,与中度近视对照组的(0.08±0.04)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6,P=0.001)。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了(0.12±0.04)mm,与中度近视对照组的(0.16±0.05)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P<0.001);中度近视试验组的SE为(-0.16±0.40)D,与中度近视对照组的(-0.58±0.60)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9,P=0.001);两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及AF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BCVA、近视力、眼前节情况、CH、CRF、IOPcc、BUT及调节幅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F角膜塑形镜在观察期内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儿童近视眼,对中度近视眼的进展控制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PDSCLs)与单焦框架眼镜、单焦角膜接触镜(SVCLs)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使用中文检索关键词近视、角膜接触镜、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眼轴、屈光不正和相关自由术语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使用英文检索关键词myopia、contact lens、children、adolescents、myopia progression、axial length、refractive error和相关英文自由术语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收集数据,纳入将佩戴PDSCLs者作为试验组、佩戴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者作为对照组来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采用RCTs的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本研究的评级指标为2个组间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合并效应量以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检验评估各研究的异质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比较采用Z检验。将附加度数≤+2.00 D、低像差、低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低中附加组,附加度数>+2.00 D、高像差、高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高附加组,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附加值PDSCLs对近视的控制效果。结果共检索到378项研究,最终纳入10项高质量的RCT研究,共14组数据纳入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受试者年龄6~18岁,随访时间10~36个月,包括试验组808例和对照组837例。其中有2项交叉试验研究未设置洗脱期,故仅纳入其首次干预后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屈光度变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2 D,95%CI:0.15~0.30,Z=5.65;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0 mm,95%CI:-0.12~-0.09,Z=12.2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中附加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1 D(95%CI:0.10~0.31)和-0.10 mm(95%CI:-0.13~-0.08)。高附加值亚组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6 D(95%CI:0.13~0.38)和-0.13 mm(95%CI:-0.15~-0.10)。结论与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相比,PDSCLs可更有效地减缓儿童的近视进展,且PDSCLs附加度数较高时,减缓近视进展的效果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镜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近视小儿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1%硫酸阿托品眼药水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选取40例近视小儿纳入此次研究(时间:2021.1-2022.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角膜塑形镜)和研究组(角膜塑形镜+0.01%硫酸阿托品眼药水)各20例,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CDVA及BCNVA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裸眼视力水平研究组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对近视小儿采用角膜塑形镜和0.01%硫酸阿托品眼药水联合治疗的方式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水平,延缓患者的近视进展,不易发生反弹效应及调节麻痹的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采纳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结合低浓度阿托品在近视防控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纳入8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各40例。统计两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指标,所有数据采用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眼轴长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可提高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效果,控制屈光度上升及眼轴长度增长,提高裸眼视力,减少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膜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肯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应用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方法:时间记作2022.3-9月,对接受干预的80例近视青少年视作分析对象,均匀化分配为两个小组,有框架眼镜干预的常规组、角膜塑形镜干预的实践组,了解患者近视防控效果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眼部指标数据之间比较p>0.05.干预之后,实践组眼部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实践组有1例患者出现角膜感染、1例患者出现结膜炎,出现率是5.0%,常规组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比较之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可以对青少年近视防控产生一定作用,更好地调整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等指标,可以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