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首先界定了“N1+A+D+N2”格式的讨论范围,提出了A的语义指向类别,并用“指示代词或数量词插入法”从形式上验证A语义指向的规律性。其次,根据N1与N2的语义关系及其句法结构差异,对格式的类别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在语义前指上提出了属体关系、构体关系、喻体关系、逻辑关系四类;在语义后指上提出了领事限定、处所限定和时间限定三类;在语义歧指上提出了同位交叉关系。最后对A的语义前指和后指从双向凸显和双层限制两个角度给予了认知解释。
简介:文章在对比典型博弈过程和歧义结构产生与消解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结构歧义的博弈论模型。这个模型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描述结构歧义产生及其消除过程,为歧义消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歧义消解的实例表明这种观点对我们理解和分析歧义的消解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简介: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之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的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它只继承了古汉语作主宾语的"N之V",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只能作主宾语。
简介: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尝试从内部构成出发提出自动识别"V双+N双"结构类型的规则.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日语自动词可接ヲ格的具体情况及限制条件,收集了248个接ヲ格的自动词,试图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把这些可接ヲ格的自动词做一个定性的分析。收集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较有说服力的字典和相关文献资料。
简介:介词“跟,向,对”都具有引进行为动作对象这一语法特点,有时可与一样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本文从词本义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个介词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是导致相同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三个介词的词义特征有着本质不同,它们又具有个性特征。三个介词的个性特征有着双重作用,第一决定了三个介词即使出现相同现象,但使用条件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第二决定了为什么三个介词会存在相异现象及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
简介:文章对东汉至唐五代时期频繁使用的"他+N"格式中的"他"进行了讨论,认为此处的"他"在丧失了指别功能以后,既没有发展成第三人称代词,也不是第三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而是发展成了定冠词(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标补词),其语法功能是使N的所指获得一定的有定性。这一论断不仅能够对现代汉语中"他+N"和"N+他"两种格式何以在句法分布和表达功能两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做出合理解释,还能够对"他+N"格式中的"他"在虚化为标补词以后仍表强调语气做出有效解释。
“N1+A+D+N2”的分类与解释
“n+n”歧义消解的博弈论模型研究
也谈“N之V”结构
面向计算机的“V双+N双”结构类型研究
「N+を+V自动词」结构中的自动词量化统计
试析“跟/向/对+N+V/VP”组合时的相同和相异现象
东汉至唐五代时期“他+N”格式中“他”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