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在清统治者的制度设计中,州县财政与仓政互不相关。咸丰以后,在清政府赋税不断加征的过程中,州县地方财政逐步建立,公局体制得以形成。掌握公局的地方士绅在“以公济公”的名义下,将仓政纳入到州县财政的体系之中,导致具有社区救济性质的社、义各仓的消亡。

  • 标签: 州县财政 仓政 清代
  • 简介: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政府对于工商业的监管较为宽松,商人们积极地建立公所、会馆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行会规约包含行会管理、商事组织、市场管理、行会救济等多种制度。民主、限制竞争、诚实信用、社会责任以及利益均沾等原则在这些制度中均有明确的体现,并且对于保障商业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清代 碑刻 行会规约 原则
  • 简介:摘要:杨乃武与小白菜因其曲折性和离奇性而被列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中,该案经过多次重审,历经多层审级,并经外商创立的《申报》的广泛传播而在当时的民间引起了巨大轰动。在四年的漫长时间中,杨家多次上告并经过舆论发酵,最终上达天听,引起了当时最高掌权者慈禧的注意,经过刑部的再审最终得以翻案平反。纵观该案,造成冤案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腐败,二是清代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本文将分为三部分,以该案为切入点剖析清代刑事司法制度中的错案纠正状况,抛砖引玉,为当代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清代 错案纠正 冤案
  • 简介:清代台湾家庭收养呈现出几方面鲜明的特征:一是异姓承继相当普遍,“异姓不相为后”传统伦理规范得不到贯彻执行;二是父权在清代台湾社会仍然影响深远,送养权的执行,归根结底就是父权的行使、延续和转移;三是收养与送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与近现代为子女利益的收养大相迳廷;四是非法收养现象极为常见,与台湾地区特殊移垦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也折射出国家制度与民间实践之间的强烈反差。

  • 标签: 清代台湾 家庭收养 文书契约
  • 简介:明清两代中央王朝都致力于对西南地区的拓殖和经营,雍正年间开辟"新疆",今黔东南地区进入帝国版图,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采运贸易也渐次纳入由沅水经洞庭潮与长江水系连接的全国性市场网络.清代中期后是这一流域木材贸易的重要时期之一.本文通过对在清水江下游锦屏县卦治发现的《奕世永遵》石刻的初步解读,尝试厘清和揭示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木材贸易及地方社会具体运作的某些重要侧面.

  • 标签: 卦治《奕世永遵》石刻 清代 清水江 木材贸易
  • 简介:本文参照严中平先生对云南矿产量的估算方法,通过对运送京局数量、本省鼓铸用量以及从外省采买或供外省采买数量的分析,估算了清代湖南铜、铅、锌、锡各矿在不同时段的产量。进而认为,清代湖南矿业生产的规模虽然与云南相差很远,但部分时期产量较大,尤其是铜矿的产量很大,可以认为湖南是清代全国铜矿生产第二大省,也是鼓铸第二大省。

  • 标签: 清代 湖南 铜矿 铅矿 锌矿 锡矿
  • 简介: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于1月31日结束为期三天的中国清代民窑青花瓷器拍卖会,被拍出瓷器的总价达300万欧元。从事古董收藏的专家认为这些瓷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了解中国清代与欧洲的贸易颇具参考意义,

  • 标签: 阿姆斯特丹 青花瓷器 史料价值 清代 中国 收藏价值
  • 简介:明清律例规定,黄色釉瓷为皇家专用。其中:里外全黄色为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蓝地黄龙为嫔使用;绿地紫龙为贵人使用;五彩红龙为常在使用。

  • 标签: 南京博物院 清代 面纱 神秘 黄色 皇太后
  • 简介: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初探──一个典型农业地区的农村市场结构曾学优明清以来,江西一直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赣中地区则是江西的主要粮食产区。赣江中游及期支流水系所辐射的地区,其中部是由赣江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以及江西的第二大盆地——吉泰盆地,全地区由平原...

  • 标签: 农村市场 赣中地区 赣江中游 泰和县 县级市场 农业地区
  • 简介:本文对清代至民国年间永济县沿河三村的四本黄河滩地鱼鳞册的研究表明,黄河泛滥并未导致农民因举债而转让、买卖土地,也未形成土地兼并的局面。光绪三年灾后,亡绝家户的私有滩地转化为各类公田,村庄公田所占份额明显增加。然而,相较灾前,以户为单位的地权分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可称之为灾害与地权分配关系的"停滞说"。

  • 标签: 环境史 滩地 鱼鳞册 灾荒 地权
  • 简介:《徽州文书》第二辑收录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所藏的谢氏家族会书17份,保存了谢氏家族成员参加17个钱会的情况。本文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类将参加钱会的会首及会脚的款项收支情况以及获利多寡进行分析,并对钱会的性质进行探讨。

  • 标签: 清代 徽州 钱会 会书
  • 简介:<正>雍正在位十三年,于1735年去世,继位的是他的第四子弘历,是谓乾隆皇帝。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雍正,都是勤政而有作为,在治国施政等方面均有自己定见的皇帝。在他们各自的主政期间,在所执行的政策中都明显地体现着所处不同历史背景而形成的不同对策,体现着个人的政见和风格特点。其实,甚至在康熙和乾隆本人当政的初、中、后期,也同样存在着某些歧异,也处在自己的演变过程之中。

  • 标签: 生息银两 乾隆时期 历史背景 演变过程 乾隆皇帝 制度兴衰
  • 简介:<正>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韦庆远教授论文集《档房论史文编》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书。此书汇集了作者1979—1982年有关清代社会经济史、近代史以及档案与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共收论文16篇,40万字。此书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清代社会经济史的若干问题,诸如鸦片战争前的海关,康雍乾时期高利贷的恶性发展,著名的皇商范氏兴衰史,清代前期的矿业政策,商办矿业及其资本主义萌芽等。作者在这些问题上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社会经济史研究 论史 新收获 办矿 清代前期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 简介:洪水的不断威胁与由渍灾所引起的越来越大的破坏导致了环境条件的持续恶化,长期环境恶化对珠江三角洲平原来说是明清以来其经济变化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从事农耕的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不得不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充分利用便利的水运交通发展商品性农业,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环境更加恶化,一方面又提高了人们抗灾、御灾的能力。当外部条件趋于稳定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自然会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这其中不能否认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也正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与水争地,环境更加恶化,水患更加频繁。自然、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相互改变,改变的结果是人类更加适应自然。

  • 标签: 清代 珠江三角洲 水旱灾害 商品性农业
  • 简介:<正>一、清代前期广东、福建的粮食消费明代中叶以前,闽粤两省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粮食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自给自足。随着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萌芽状态的粮食市场。明末董应举论福建:“福建上府多山,而沿海郡邑多咸而少收,故上仰粟于上府,南仰粟于粤,北仰温台,从来如是。”明代广东的开发程度尚不如福建,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是福建的大粮仓。据屈大均《广东新语》、陈舜系《乱离见闻录》等书,广东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福建,数量颇为可观。吴承朋先生估计:明代福建省自外输入的粮食约有上百万石,他的结论是:“福建省大约可以说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最多的省份。”按照吴先生的观点,福建自然经济在明末就有分解的迹象。

  • 标签: 闽粤 麻纺织业 清代前期 鸦片战争前 道光 粮食
  • 简介:粮价波动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但对各社会阶层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粮价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粮价上涨会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基层公职人员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石,粮价上涨对其生活状况的冲击,将直接影响着清代社会安定与政局走向。本文利用《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清代粮价资料库”与方志资料,分析了1771-1911年的主要粮食价格与基层公职人员粮食购买力,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粮价整体呈上涨趋势,而基层公职人员的薪资长期未变且水平较低,降低了其粮食购买力,难以维持个人口粮需求,更无力供养家庭。粮价上涨与薪资低下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胥吏的寻租行为日益剧烈,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 标签: 清代 粮价上涨 公职人员 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