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患者的管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个科室(心内科及胸外科)的32名医护人员充当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对象,根据“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的模式在临床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实施,观察管理实施前(2010~2011年)、后(2012~2013年)的效果,并比较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等。结果经实施后,发现我院的护理措施良好率、基础措施落实良好率以及护理差错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等方面要较之实施前有优越性(P<0.05)。结论在医院临床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实施护理层级管理,能够有效规范护理工作,保障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是今后医院提高临床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40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20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3例患者病情复发,观察组19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没有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例患者病情复发,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高血压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行健康教育能够丰富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梗塞病人进行访视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出院后对照组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服务,实验组患者进行上门访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二次脑梗发生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二次脑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梗塞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出院患者实施上门访视护理有助于帮助患者掌握脑梗塞相关知识,做好家庭康复护理,减少二次脑梗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体会。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的差异,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消心痛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在病情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达94%,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2%具有显著优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与肝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及50例正常志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DWI序列所选用弥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0,400,600,800s/mm2。在感兴趣区b1和b2(ADC1)、b1和b3(ADC2)及b1和b4(ADC3)计算肝脏的ADC值。结果肝硬化平均ADC1、ADC2、ADC3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1);ChildA、B、C级肝硬化与正常肝脏比较,ADC值均有降低(P<0.01);ADC值会随肝硬化的加重而降低(P<0.01);各组ADC值会随b值增大而降低(P<0.05)。结论DWI-ADC值的测定能反映肝硬化的动态变化,是评价肝硬化程度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增生性牙龈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牙科收治的增生性牙龈炎病患6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患者分别为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保守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牙面抛光、超声波治疗等方式。两组患者治疗的时间均为三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20例,治疗显效8例,治疗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3.33%,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显效6例,治疗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增生性牙龈炎患者实施合理的治疗方式,并对其进行综合可行的口腔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胃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胃肿瘤患者89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男53例,女36例,年龄32-64岁,平均51.2岁。89例病变全部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EMR39例,ESD35例,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10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5例。肿瘤平均直径15.6mm,平均手术时间46.3min,平均出血量35.0ml。术中穿孔5例,均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1例病灶较大,突向浆膜层的,术中联合腹腔镜,通过腹腔镜进行胃壁修补。术后随访时间3~36(平均19.6)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术后肠麻痹患者68例,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促进胃肠蠕动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并对两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肠蠕动康复时间及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病程,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